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许多会计业务的处理是原则性的规定,相当多的内容要求通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解决具体的会计处理问题,从而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许燕在借鉴了相关决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会计职业判断的特点,将过程模式归纳为:全面理解面临的问题;确立判断的目标;提出可能的备选方案;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确定适当的标准;分析比较方案;得出结论,形成判断。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几种研究会计人员做出判断的心理活动过程的认知模型,分别为:直感决策模型;信息加工的一般模型;布伦斯维克透镜模型。这里的过程模式是以相关的决策理论为基础,决策过程中的几个步骤相互关联,存在于所有的会计职业判断过程中。考虑到会计职业判断主要是强调其思维的过程及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计人员实际进行判断时通常是凭借直觉来进行决策,而非有意识地关注所有步骤。作为行为个体,一定会受到特定个体因素的影响,如心理素质、顺势思维、先人为主惯性等。上述会计职业判断的认知模型都是以会计人员为中心,或从系统工程,或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把职业判断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或过程。然而,人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要比电子系统复杂很多,并非简单的输入、加工、输出几个步骤,加工出的信息也并非绝对精确。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会计人员的主观行为心理。
一、现有模式下的行为心理分析
行为学家克特·列文曾提出过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著名公式:B=f(P,E)。式中,B表示行为,P表示人,E表示环境,即人类的行为是由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刺激所决定的。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个具体、微观领域,除了遵循人类行为的共有一般模式之外,又有着其特殊的内容。会计人员的内在需求和外部环境刺激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进而形成某种动机,该动机支配判断行为以满足一定的需要和判断目标。不管判断目标在何种程度上得到实现,都表现为判断结果,或判断质量。而这些判断的影响又会通过不同途径反馈到会计人员的内在需求和外在环境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循环往复的职业判断过程。
(一)判断主体的需求心理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在《Existence,relatedness,and growth;Human Needs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中修正了马斯洛的观点,将需求层次进行重组后提出了三种人类需求,即生存需求、关系需求以及成长需求,并称作ERG理论。该理论的基础是:需求被满足的程度越低,对它的追求就越强;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对较高层次的需求会加强(满足一上进模式);较高层次需求越是受到挫折,个体对低层次需求满足的追求越强烈(受挫一衰退模式)。
以上述理论为基础,会计人员也存在三种核心需求,即生存需求、社交需求和成就需求。从生存需求到社交需求最终到成就需求,需求层次依次提高;但三种需求并不存在严格的等级次序,需求的满足并非一定遵循马斯洛所提出的“阶梯式刚性上升”,它们可以同时存在且同时支配会计行业人的行为。然而,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必然会使会计人员加强追求高层次需求的欲望。当最基本、最明显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会计人员会追求社交需求,当其置身于社会团体之中时,为了维持原有的协调关系以及建立新的和谐关系,便会产生对自身沟通能力的提高、对社会能够提供良好的沟通渠道以不至于造成沟通障碍的需求。成就的需求是会计人员最高层次的需求,当其处于这一需求层次时能够明白内在真正的需要,能够诚实守信,忠于自己的原则,这时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价值变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