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债务重组对企业的财务影响及其启示以闽东电机公司为例"共:3539 篇文章
我国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它是使企业成为面向国内外市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一种企业机制。财务管理 ...
内控中最大的风险是“一把手风险”     内控体系如何控制“一把手”,与管理体系有关。有人说,现在的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这样让企业无所适从,因此,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招商 ...
我国号称是“世界上第一制造大国”,占我国企业近98%,已超过1000万家的中小企业功不可没。我国的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可见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 ...
一、传统教学理念分析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加工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比较、分析、综合等心理操作,教学设计要符合这种知识处理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的重点 ...
  会计和商业银行审慎监管服务于不同的目的,财务会计是报告过去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对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的影响,传递的是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审慎监管则是面向未来,以维护金融体系 ...
  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成本核算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有因素进行控制,以达到环境法规的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 ...
一、审计失败与外部环境关系研究   (一)法律制度对审计失败影响 这类文献主要探讨法律诉讼的严厉或宽松、损失分配原则和责任原则对审计失败的影响。主要包括Hillegeist(1998)分析法律制度的三个纬度: ...
  目前我国MBA财务管理教学中已经比较广泛地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但本科财务管理教学中由于案例来源、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将《财务管理案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开设的学校比较少。对《财务管理案例》课程 ...
一、环境会计:一个特殊的经济信息系统  (1)建立环境会计信息系统的必要性。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施行,环境会计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对于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 ...
一、事项会计的产生及其特征   1969年美国会计学家乔治· H· 索特教授发表论文《基本会计理论中的事项法》,正式提出“事项会计”思想。 索特认为,现行财务会计使用的是价值法,其目的在于确认资本的最佳收 ...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经济领域里的财务舞弊行为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复杂程度上都愈发猖獗,而且变得日益国际化。据《商业周刊》报道,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公司财务丑闻曝光的范围和规模超过了大 ...
  当前的会计诚信评价是采用百分制的方法,由评估小组给会计诚信每个指标逐项打分,并据此评估信用等级。但由于影响企业会计诚信的某些因素是模糊的,因此对企业会计诚信的评价也具有模糊性,而且由于主观原因 ...
  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就是运用一定的指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运营状况和经营业绩所进行的评价。在当前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的条件下,国有企业与其他国内外优秀企业在 ...
一、内部审计绩效评估的重要性   2003年4月12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十个具体准则,为理论界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指出,“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 ...
一、内部控制研究的简要文献回顾   从国外看,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大致可以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不同的阶段。1992年,美国COSO报告从内 ...
  事业部制是上世纪20年代初由通用汽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P·斯隆参考杜邦公司经验发明的一种组织管理制度。其实质是根据企业从事的行业,按产品、地区、顾客来划分部门。事业部制的特点是,企业将管理权限最大 ...
一、所得税税负最小化的盈余管理研究 (一)平滑所得税税负动机的盈余管理研究 公司对存货后进先出法和先进先出法的选择方面,由于要求公司财务会计、税收会计要具有一致性,很多公司出于税赋目的而选择 ...
一、引言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使管理者利用投资及成本灌水(cost–padding)的策略偏离了所有者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Berle和Means,1932)。因此,股东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机制 ...
  盈余管理又称管理盈余、操控利润,美国学者Schipper曾在1989年将盈余管理定义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公司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实际上是对所披露信息的操纵。十年之后,美国会计学家 ...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不能基业常青,有的甚至仅仅是昙花一现,其重要原因在于这些企业没有从战略的高度来谋求企业的发展,它们实际上进入了企业近视症(Enterprise Myopia)状态。此时,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