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中的陷阱、风险与规制
作者: 王虹英   财务与会计 发布时间:2010-08-31 点击数:3811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是伴随着集团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集团企业各成员企业间为了争夺资源而展开竞争,特别是当不同的成员企业拥有不同的投资机会时,集团总部为追求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需要将资金集中起来重新配置,这种资金的再分配使集团内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微型资本市场 ...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是伴随着集团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集团企业各成员企业间为了争夺资源而展开竞争,特别是当不同的成员企业拥有不同的投资机会时,集团总部为追求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需要将资金集中起来重新配置,这种资金的再分配使集团内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微型资本市场,各成员企业为了各自的投资项目竞争资本资源。但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环境存在缺陷,内部资本市场在运作过程中极易发生功能异化,存在诸多潜在陷阱及风险,需要企业及监管层加以合理规制。

  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的潜在陷阱

  1.集中配置资源易导致过度投资与多元化。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提高了资本的配置效率,运作起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高效率。但也使各分子公司的投资更容易得到资金支持,从而诱发一些公司负责人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发展战略尚未明确时仓促上项目,最终导致非相关多元化经营问题的产生。而一旦发生资金供应不到位或外部环境改变,将会给公司的发展带来致命打击。赵新先从1985年以500万元贷款起家创办南方制药厂开始,缔造了横跨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商业、农业、媒体八大产业的三九集团,控制了三九医药、三九生化、三九发展三家上市公司和数百家直属企业,总资产达200多亿元。三九集团通过内部资本借贷、担保、融资租赁、资产和服务交易,大量占用三九医药的资金以支持其多元化扩张,但2002年因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而遭证监会通报批评并立案稽查后,危机接踵而来,八大产业的高调扩张步伐戛然而止。截至2006年年底,三九集团共有银行债务102亿元。

  2.内部关联交易诱发利益侵占。内部资本市场的关联交易包括控股子公司间的内部借贷、相互担保、产品或服务交易所形成的应收或应付账款和资产买卖。如果这些内部交易行为是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础之上的,其对于各利益相关者来说是有利的,尤其是在外部市场效率低的情况下,这些交易可以节省交易费用,但如果这些交易是另有目的的非公平交易,则往往成为控股股东侵占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工具,这时内部资本市场就会异化为“利益输送”的管道。2002年6月,上海庆安成为科苑集团的实际控制人,在整合化工、医药产业未果之后,将其所持的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的股权质押给银行,收回9 800万元;还利用自己对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科苑集团的控制权,与关联公司上海亚安、上海润安、上海翰亚进行了一系列造假交易,以拆借、受让委托资产等形式,形成了对科苑集团的欠款,后逐步计提坏账,从科苑集团“掏出”约2.5亿元。到2008年年底,科苑集团这个名噪一时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已经是连续两年亏损。

  3.经理人的寻租行为导致低效率补贴。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寻租,是指集团公司CEO、子公司经理或部门(或分部)经理作为代理人,通过非生产性的寻租活动来影响委托人(董事会、集团总部)在企业集团内部的资本配置行为。事实上,它是经理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寻租行为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内部资本市场的“集体主义”,当各分子公司有不同的投资机会时,集团总部在资本配置过程中会偏离效率点,其结果往往使弱的分子公司得到比最优配置还多的资本,并有可能导致其投资失败。九发集团就曾为发展九发深海矿泉水、九发养马岛旅游项目和正大物贸中心等项目,大量挪用上市公司九发股份的资金。据九发股份2007年年报显示,正大物贸中心拖欠其近8.8亿元应收款项,占其总资产的41%,是其所有者权益的2.9倍,最终导致其资金紧张,银行借款全部逾期,利息支出达1.11亿元,2007年全年累计亏损4.73亿元。

  4.盈余管理行为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企业集团内部的控股股东、管理者为获取私利,通过盈余管理有目的地控制财务报告,或是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进行交易时,有意选择有利于公司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方法等来修饰财务报告,从而误导集团和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判断,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Total:212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