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管理是财资管控的首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是企业负债管理和股权融资管理。企业对负债率高低的承受力一般是与债务杠杆化率密切相关的。如果债务杠杆效用好,高负债是能够快速为企业积累财富,扩大资产和创造价值的。如果债务去杠杆化,其对利润的边际贡献率为零,债务就不是资源而变为风险,有可能导致企业遭遇债务重组,产权易人。因此,企业控制负债与否,一定要与债务成本高低、运营成本高低、偿债能力高低综合起来考虑,进行动态调整与弹性控制。
股权融资是指在不失去控制权的前提下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融资的筹资行为。这种融资与债权融资相比,在企业治权、运行机制、利润分配等方面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股权融资有利于从根本上调整企业的财务结构,有效降低资产负债率,建立新的治理结构,形成对股东负责的运营机制,从而派生出企业的市值管理和投资者关系管理等新的管理范畴。成功的股权融资,不仅壮大企业的资本实力,更充实了管理智力,更有利于债务融资的安排,为企业走放大式发展模式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因此说,融资决定了企业的强弱,融资管理是财资管控的关键环节。
投资决定盛衰
就投融资的逻辑关系而言,融资是投资的前提,投资不可能是空手道。从逆向上看,投资效率又决定了融资能力。一个效益良好、投资回报较高的企业,其在债权或股权融资上都会受到追捧;反之,投资效率较差的企业,就会受到资本市场的冷落,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一个理性的企业,在投资环节上必须持续地体现出“对债权人负责,为投资人谋利”的精神,把投资行为管控到位。一般来说,投资规模、投资效率、投资风险这三个关乎投资评价的要素,是投资管理必须要充分有效研究的。规模经济的盈亏平衡点与规模不经济的边界线的测算与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个投资项目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变化(进步)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一次性投资和后续投资规模会对项目的后续运营带来根本性的影响。从理论上讲,投资效率和投资风险的确定,应该都是一种后评价机制,但这两个要素又必须在投资决策之前给出一系列数据支持和判断结论,这是非常困难的。许多不确定性往往就出现在投资决策完成到投资结束之间,大型投资项目这个区间会更长,有可能五年、八年甚至10年,由此带来的风险也会越大,例如当前出现巨大风险的煤化工项目就是如此。建设期内市场发生急剧性的逆向变化,原预测的内部收益率很难再支持项目的落成,因此工程下马的问题便出现了,企业的沉没成本开始形成。
营资决定成败
投资完成之日,就是资金转化为固定资产和运营设施之时。资产运营水平对现金流获取、成本控制、品质保证、效益提升、投资回报等具有直接的作用力。通常所说的管理就是效益,在这一环节才能直观地体现出来。因为融资的财务成本,投资的初始成本,经营的人力成本,都要由营资阶段予以补偿,然后还要获得净利,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经营压力便由此而生。运营专业化、精细化还可以延长设备使用年限,减少维修成本,增强还债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获得运营效益——安全效益。运营成本的改善是持续的、永无止境的,管理创新带来的资源节约、消耗降低,会为企业积累低成本优势。从企业的财务成果看,运营水平决定了投资的最终成败,建得好、管不好的企业同样要被市场所淘汰。
偿资决定生死
每个企业都会并且需要一定的负债,这些负债到期是要偿还的。能否如期支付到期债务,是财资管控的生死环节。因此,企业偿债能力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企业运营现金流只能偿付一定的债务而不能覆盖全部债务,要应对偿债风险,除有效控制债务规模外,还应安排股权融资挤出一部分债务、安排债务期限组合确定偿债次序、安排新的债务替换旧的债务、运用内源资金减少一些债务、使用客户资金延缓一些债务等等。从根本上讲,必须加强经营管理和资本运营,应用企业当期效益有序地偿还债务,减少产业利润的金融外溢(企业支付的利息远远高于利润的现象)。从金融危机之下倒闭的企业看,企业的偿债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