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99—2000年
1997年9月5日,财政部、人事部(原)联合下发《关于调整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有关工作的通知》(财会字[1997]31号),决定从1999年起,将原三个级别的考试,合并为两个级别考试,即:将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考试合并为初级资格考试,中级资格(即会计师)考试不变。另外从1999年起,取消B类考试,将企业会计类和预算会计类实务科目合并为“会计实务”科目。
4.2001—2004年
2000年9月8日,财政部、人事部(原)联合印发《关于修订印发<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及其实施办法的通知》(财会[2001]11号)。在考试科目方面,中级资格考试科目增加一科为四科,由原来的必须一年全科通过改为可以两年累计通过;初级资格考试减为两科,仍为一年内必须同时通过。
这一阶段考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前一代版本的基础上,通过对考务管理业务分析,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进。在报名信息采集上采用了多功能扫描设备,实现了考生报名信息与照片的同时采集,起到了防止考生替考、方便监考的作用。在阅卷处理上,开发了基于局域网的阅卷模式,极大地提高了阅卷效率,增加了阅卷控制,同时使用了双头阅卷机,减少了阅卷环节,提高了阅卷准确度。
5.2005—2008年
2004年8月2日,财政部办公厅、人事部办公厅(原)联合印发《关于调整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科目及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办会[2004]25号,对会计资格考试科目等作了进一步调整,一是将中级会计实务(一)、中级会计实务(二)两个科目合并为中级会计实务科目,财务管理、经济法科目不变,中级资格考试仍然为两年累计合格;二是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港澳居民参加会计资格考试。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从2005年开始,会计资格考试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网络报名模式,方便了考生报名。基于互联网的考生报名系统,支持政策查询、公告、考试安排、照片采集、电子支付等服务功能,实现了高效节约的管理模式。随着网上报名系统的全面推广,全国会计资格考试开始进入了Internet网络时代。与此同时,会计资格考试考务管理软件也在不断地改进、完善。系统已分为:地市级报名,省级阅卷(成绩管理、阅卷),省级编排考场,部级统计分析,部级验收等几个模块,管理系统更加细化、规范。
在总结中、初级会计资格考试经验的基础上,从2003年起,高级会计资格考试也由单纯评审转为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三)会计资格考试组织机构的变迁
1992年,由财政部、人事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成立了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财政部会计司)。2001年,经中编办批复,财政部党组批准成立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由全国会计考办和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共同负责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
四、会计资格考试的特点与会计人才评价工作的未来展望
17年会计资格考试的发展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从实际出发,合理设置和调整考试级别与科目。随着会计人员学历教育的普及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逐步取消了为不具备规定学历会计人员所设的乙种考试和B类考试,考试级别也由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三个级别简化为初、中级资格两个级别,逐渐与经济师等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相一致;考虑到会计人员工作繁忙的实际,将中级资格由一年通过改为三科两年累计通过,便于会计人员根据工作实际安排学习。二是命题内容紧扣最新的会计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变化。以此促进会计人员的在职学习,使得会计资格考试教材成为许多高校会计类专业指定教材或参考教材,使会计资格成为社会公认含金量较高的专业技术资格,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三是考务管理手段不断进步,由最初的手工报名、手工命题、手工阅卷发展到今天的网络报名、客观题由机器读卡、计算机解码阅卷等。
展望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的会计人才评价机制,同时继续完善会计资格考试评价制度,使得这种制度评价出来的会计人员符合社会需要,优秀会计人才都能通过这种评价脱颖而出,最终建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德、能、勤、绩、廉全面考察为目标的科学评价体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任务。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会计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建立客观、公正、公平、严格的资格考试制度和科学、公开、透明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人才评价制度,重点选拔和培养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会计人才,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