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经济灾难。危机涉及面积之广,蔓延速度之快,破坏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危机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蔓延,造成了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已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经济,同样也遭遇了30年来最严峻的挑战。
记录经济运行的会计,对经济寒冬的感受更加直接与深刻。也正是基于此,作为经济运行基础工程的中国会计,应该未雨绸缪,以其前瞻性的战略,应对全球经济寒冬的侵袭。会计改革发展规划的重新部署、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制定及颁布、会计高端人才建设步伐的加快、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速,这一系列战略构成了中国会计应对危机与重构模式的整体战略布局。
重构会计发展的战略蓝图
在2008年5月7日召开的全国会计工作会议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所作的题为《解放思想,再铸辉煌》的报告引起与会者强烈反响。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在新的历史时点上规划未来中国会计发展的蓝图,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会计体系,让中国会计在世界会计舞台上居于引领地位并发挥重大影响力。这是在新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会计发展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会计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受到了全球会计界的关注。中国会计模式得到了世界的认同,中国会计由此站到了世界会计舞台的中央,成为全球会计的重要力量。
政府主导的会计模式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成并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趋同,是中国会计走向世界的标志。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及国际会计组织始终主导着全球会计准则的话语权,中国会计长期以来是作为接受者而被排除在国际会计舞台以外的。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会计与中国的经济同时崛起。中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在坚持中国特色及植根于中国实践的基础上,借鉴与吸收国际会计经验,建成了既能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又符合国际会计发展要求的会计准则体系,仅用了十余年就走完了国际会计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创造了全球会计准则建设前所未有的效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2008年10月8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北京会见国际会计准则基金会受托人主席盖尔特·扎尔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高级官员时说:中国政府始终将会计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特别是过去五年来,为顺应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会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换。
谢旭人将会计行业提高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工程的战略高度,代表中国政府向全球会计界表明了中国会计发展的立场。
从我国会计发展的轨迹可以发现,中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是政府主导的改革历程。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数次制定会计改革发展纲要,会计发展的力量自始至终来自制度,政府始终在其中发挥着制度决策者的作用。而正是由于政府主导模式的作用,中国会计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地迈入了国际会计的行列。这不仅证明了中国会计模式的有效性,同时也为世界会计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受挫,全球都将目光转向中国。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备受全球关注。面对来势汹涌的危机,中国政府迅速果断地决策,推出了整套面对危机的应急方案,沉着冷静地应对了危机的冲击,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发展。会计作为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政府主导模式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强烈的忧患意识2008年年初,基于强烈的忧患意识,通过对超越现实的危机性和问题性的警醒认识,通过理性地反思并总结经验教训,王军从对现有成就的肯定中发现潜伏的危机与问题,提出要“认认真真查问题、找差距”。
他首先站在国际化的高度,分析了我国会计监管与国际会计监管 的差距,认为中国会计国际化探索仍只是破题,还处于初期的、局部的探索阶段。他将中国会计国际化作为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化和与世界会计发展趋势相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对会计要求的视角,提出要形成有目标、有步骤、全涵盖、巧整合的系统规划,并从中国会计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服务网络、国际化品牌等方面,客观地指出了与国际化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为中国会计国际化指出了发展路径。
在全球化背景下,他对会计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指出,目前会计的职能定位未能适应市场化的要求,相当多的会计仍停留在基础的记账、算账、报账等服务水平上,停留在“平衡于借贷之间、忙碌于账证之间、淹没于报表之间”的初始状态;还不能从公司治理、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等多层面,重新认识和思考会计职能定位;会计还没有全面实现向决策有用型、决策支持型转变。他还提出,中国会计必须从基础的会计核算服务向经济预测、决策、控制等高端服务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