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对高校的办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从学校发展的全局来考虑资金使用效益并全面实施绩效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应以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导向,充分考虑绩效因素、科学分配预算资金,通过科学构建管理组织、完善制度等方式有效保障预算的执行,并且注重对预算绩效评价考核,切实反映预算资金的效益和使用状况。
一、高校实行绩效预算的意义
绩效预算与普通预算管理相比,是一种更重视预算支出成效和结果的“效益预算”。高校的绩效预算是以学校发展目标为导向,以预算项目的绩效为目的,以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来确定支出费用基础而编制和管理的预算,它重视的是对预算支出绩效的考察。因此,高校绩效预算中的三个因素——“绩”、“效”和“预算”是相辅相成的,“绩”体现的是高校预算工作的内容,“效”体现的是高校预算项目的目标成果。高校实行绩效预算不仅有利于预算项目资金运作效率的提升,而且有利于增强预算的可控性。
二、高校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的目标短视。许多高校的预算对学校长期规划的支持度不够,这与学校领导的指导方向、支持力度和编制预算的部门、人员对学校长期战略的研究程度有关。预算目标没有考虑与事业发展或办学规模相适应的问题,一些学校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长期投资项目往往因为短期的资金调度问题而难以实施。由于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效益的观念普遍存在,因此很难对学校有限的资源做出合理分配。
(二)预算编制缺乏统筹。高校预算编制方法普遍采用增量预算法,该编制方法极易导致“存在即合理”的假定。并且编制过程中全员参与性不够,许多院校的预算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编制,其他部门只是提供一些简单的经费支出计划,编制过程缺乏全面调研和科学分析。
(三)预算执行过程容易失控。在学校预算管理中,由于缺乏完整的预算控制和评价机制,预算执行往往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干扰,出现预算管理不严谨、随意更改调整的情况。并且财务部门由于权限、人员等原因往往不能有效地实施预算监督和执行控制。
(四)预算结果不讲求效益。现有的预算管理注重投入管理忽视产出效益,基本属于投入导向型的预算,预算管理上仅仅是注重开支是否符合规定或能否节约资金,因此在安排支出预算时,学校内部往往是依据各部门、系部的内部部门预算要求来确定或“平衡”,不仅没有全面论证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益,也没有充分考虑资金的使用效果。
三、绩效预算管理的实施建议
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对高校的办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全面实施绩效预算管理,从学校发展的全局来考虑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
(一)以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导向
学校绩效预算管理的前提是建立有科学、系统的目标管理体系。整个目标体系应由学校总体战略目标和分解的各部门战略目标组成。学校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整个目标体系的核心,各部门的目标不仅是总体战略目标的分解,还是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运转的统一组织系统,既保证部门、系部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发展,又保证校级长期战略目标的贯彻落实和宏观控制。
(二)把握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和考核的三个关键过程
1.预算编制充分考虑绩效因素、科学分配预算资金。作为预算管理的起点和基础,预算编制情况对学校的经济活动有直接影响。编制中要全面了解学校的现有资源状况,充分考虑事业工作的各项需求,确定合理的预算定额和预算系数,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保证编制的预算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效益性。
2.按照绩效目标严格控制预算执行。控制预算执行过程是保障预算质量的关键:一是实行责任化管理。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建立各级负责人经济责任制、以及相应的内控管理制度,以明确执行主体的权限,并落实预算审批程序,进而维护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二是全面实施集中核算,推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全过程监控预算执行和财务运转过程。
3.强化预算绩效评价和考核。预算绩效考核需要对经费支出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价,预算评价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评判等方法开展,能有效提高预算的支出效益。首先是构建科学、系统的预算支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绩效指标的设定要从办学效益和项目投资评价的角度考虑,遵循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专用和通用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其次是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标准。对各预算项目的历史数据进行科学的测算,作为标准值来衡量预算支出的效益,切实反映预算资金的效益和使用状况。最后是充分利用预算绩效考核评价的结果。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资金经费使用方向、责任人员的业绩考核相挂钩,出台具体奖惩办法,对预算资金的使用的效果实施追踪,合理配置学校的资源。
(三)构建实施绩效预算的保障机制
一是组织保障。预算资金涉及学校教学、科研等各层面的工作,因此对预算的监管不能单是依靠财务部门来完成,应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预算组织管理体系,以绩效预算委员会作为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由绩效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绩效预算的执行和分解,向学校内部各单位、个人逐层分配并组织实施。绩效预算组织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二是实现预算管理制度化。围绕以绩效为导向的战略发展目标制定预算可行性论证制度、预算管理操作规程、预算绩效的评价制度和考核机制等一系列绩效预算管理的机制,切实保障预算的执行。
三是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构建预算执行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以财务部门为中心枢纽,辐射面从学校决策层到各部门、系部,使学校各级部门、机构之间信息沟通顺畅、相互关系协调。
(四)高校绩效预算运行的基本模型
根据学校的长期战略规划,把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后,设计绩效预算运行模型如图2所示。该运行模式可以动态地逐期安排学校的资金,有利于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连贯性,同时保证了目标的质量。在运行模型中,预算和绩效目标之间的联系通过绩效指标建立,绩效指标可以衡量预算执行是否达到绩效目标,并且绩效指标可以评价预算的执行效果,对绩效目标的执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