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比降息更直接
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态势处于长周期中的减缓期,过去偏高的投资率、偏低的消费率、偏大的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形成的拉动效应不可持续。若不能通过现阶段结构性减税有效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矛盾,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将陷入明显的深度衰退。笔者就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及对策做几点论述。
一、引言
在全球新一轮降息潮渐次展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的当下,央行历时三年半首次在一个月内连续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暗示极有可能进入了降息周期。而降息周期的来临,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投资、稳定增长。
然而仅靠降息56个基点,对正在饱受高融资成本伤害的企业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如果能把附加在正常利率之外的各种负担取消,在贷款时不强迫企业拿承兑汇票、不要求企业贷转存,不让实体企业继续通过地下金融组织解决融资问题,可能比降几次息的效果更好、作用更大。至少,它可以让企业感觉到,政府是真正看到问题的本质的,是在真正帮企业解决问题的。因而降息对发展实体经济、稳增长来说,很难说得上发挥多少实质性作用。
贷款利率下降—融资成本下降—边际利润上升—企业投资增长—经济增长稳定的传导是有过程有条件的。第一个条件是成本必须有足够的下降,第二个条件是必须创造配套的有效投资需求和机会。显然,当前的货币政策无法满足这两个条件。特别在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银行的利差盈利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不应对货币政策寄于不切实际的过高希望。
二、尴尬的银行业
在实体经济行业增长一片黯淡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却显示出“一枝独秀”。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1.25万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9.3%,其中利息净收入占全部收入的66.2%,创历史新高。我国银行业费用多和杂是全世界唯一的,虽然打击银行“乱收费”政策的效果在部分银行有所体现。但是A股上市的16家银行2012年一季报显示,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17.27%。两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银行高利差并没有缩小,银行通过利差、杂费获取的收益,实际上是把实体经济应该有的增长变成了自己的利润。
在承担了剥离坏账、注资、上市的代价后,我国银行业并没有迎来市场化的春天。自去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长期保持“双降”的格局被打破后,今年一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再度攀升至4382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00亿元,出现抬头迹象。
目前我国金融行业还不健全,银行几乎起到了所有金融机构的作用,其他金融机构不得不通过银行来开展业务。从银行的暴利现象中暴露出我国金融业存在的问题,若不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最终受害的是整个国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