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现状与发展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1-10-20 点击数:4194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服务成本提供最优质的公共服务。尽管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所提供的主要是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但由于所掌握和耗费的经济资源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向服务对象收取的服务费或捐赠人的无偿捐赠,因而对其管理和使用的经济 ...
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服务成本提供最优质的公共服务。尽管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所提供的主要是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但由于所掌握和耗费的经济资源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向服务对象收取的服务费或捐赠人的无偿捐赠,因而对其管理和使用的经济资源有广泛的受托责任,除了政府、银行、税务部门、捐赠人,作为服务对象和提供资源的公众也拥有监督事业单位公共绩效的权利。因此,事业单位必须牢固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强化成本费用(支出)管理和控制,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出资人的利益。
    因此,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不仅是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客观需要,也是事业单位开展绩效管理、衡量事业活动有效性的客观尺度。
    
    一、我国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现状
    (一)核算主体缺失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体是单位本身,但其所有者是国家或者全民,全民又必须委托政府作为其资本权能的代理人,资本的国有性质要求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除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外,还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种漫长的委托-代理关系和多层次的管理目标实际上造成了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主体的缺失:一是事业单位不像上市公司那样具有投资人、证券监管委员会等强有力的外部监督机构,其经营情况相对企业来说不够透明,不为社会关注;二是事业单位缺乏成本控制的内在动力,事业单位管理者的薪酬和激励并不以利润等指标为依据,其提供的“产品”不以成本作为定价基础,也不受社会平均成本的约束,其业绩并不主要表现在事业成本的高低方面,所以,没有成本核算和控制的内在动力,甚至为追求社会效益有成本最大化倾向。要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提高事业绩效,必须要建立起一种管理者对所有者负责的制度。同时,还应促进国家或其代理人(政府)对事业单位资金使用信息的需求: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不仅应对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资产存量等进行反映,还要进行成本核算,考虑资金使用效率,并准确计算损益。
    (二)会计模式方面的制约
    我国事业单位主要是采用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的预算会计模式,侧重于对收入、支出及结存的核算,为政府及有关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加强预算管理与考核。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仅仅规定对部分经营性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但对主要的非经营性业务则是按当期实际支付的货币资金记录各种支出或耗费,即支出只包括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反映当期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债务。因此,“支出”并不能等同于“成本”,成本的概念应该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之上的,本身就是与收付实现制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强调的是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因果关系。
    此外,收付实现制是以资金是否实际付出作为确认支出和费用的标准,而不核算资本的损耗。例如,固定资产在购入时一次记入事业支出,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的成本中不包括折旧费用,使成本核算不完整。因此,要在现行的预算会计模式基础上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和资金使用效益考核是非常困难的。
    (三)会计计量方面的制约
    事业单位在从事业务活动的过程中,除了要耗费大量经济资源外,还依赖于一定的社会资源,如良好的政府关系、社会声望和影响、品牌价值等,甚至还可能会发生一些隐性成本。例如,因事业单位开展公共服务可能给社会、环境或生态造成损害,难以在短时间内甚至很长时期内得到弥补和恢复,损害本身虽然不是事业单位的直接经济支出,但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如果这部分成本长期游离于事业单位的成本体系之外,势必导致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以单位的短期利益为目标,成本和收益不能很好地配比,容易发生事业单位管理层的逆向选择行为。由于这部分成本不能完全市场化,缺乏足够的价格信号,无法用货币准确计量,目前所能考虑到的是适当借助于经济指标、环境指标或者生态指标等进行综合评价。由于事业单位涉及的活动多样化,计量单位与信息披露的多元性必然造成信息不可比、缺少可操作性等一些问题,在现阶段难以妥善解决。
    (四)成本确认、分配方面的制约
    事业单位从事非经营性活动的成本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些事业单位在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以后,在未来究竟能带来正效应还是负效应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而一项工程或项目实施可能产生的效益或后果也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被认定和衡量,因此,在成本确认方面究竟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存在很多困难。
    此外,事业单位往往经营性业务与非经营性业务并存,尽管理论上可以按照“谁受益、谁分担”的经济原则对成本进行分配,但在实务上却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分配标准,将成本在使用同一经济资源的不同部门、不同项目、不同业务之间予以分配。
Total:212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