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案例:长虹之前在绵阳时,周边的配套企业很多很健全,有两家模具厂也合作很多年了,可是长虹每年都提出苛刻的costdown目标,两家模具厂终于受不了了,一家关门,一家转行。现在呢,长虹的大模具得拉到广东中山来开模,开好后送回四川绵阳,如果发现问题,又得送回中山,这个过程,长达八个月,以这么一种效率,怎么能与海尔竞争?
这生动的说明了成本控制的短视所带来的后果,会计人员由于远离业务现场,很容易从冰冷的数字上去较劲。但如何把握这个合理的度呢?
参考一下富士康的做法:富士康虽然社会口碑不是很好,但对供应商的管理却是很到位的。与富士康合作的供应商,都能赚到钱,原因就是在与供应商谈判时,富士康的DPM和经管会仔细核算供应商的成本,然后在此基础上,核定一个合理利润率,而不是随便拍一个低价,或是坐看几家供应商杀价。在这个过程当中,富士康还会教供应商如何进行成本管理控,就象丰田推广JIT模式一样,看似多管了闲事,多花了钱,实际上当然是长期的受益。最后在付款时,富士康是不允许压供应商的货款,甚至将此作为相关人的考核指标之一。有这么一个环境,供应商当然愿意从一而终了,比如说深圳裕同,做富士康的印刷供应商,从十几年前的30人的手工作坊开始给富士康供货,到现在已发展到上万人的规模。这种一起打拼出来的供应商那才是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就象日本那些合作企业,往往都是几代人的合作经历一样。
说到这,其实又印证了稻盛和夫所讲的所谓的会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追求本质的原则),他说,“根据原理原则追求事物本质,以作为人什么是正确的来判断”,也就是说,“会计不是跟随会计常识和习惯做法判断,而是重新问什么是本质,回到会计的原理原则判断”。如上述长虹的例子,作了供应商,其也要挣钱,这是一个普适的道理,如果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这样的话做人行不通,做企业更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