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其他论文
探路者的创业板
作者: 张铭 新理财 发布时间:2009-12-23 点击数:8808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从呈送立项报告到正式开板,中国创业板这个平台筹备了整整10年。从成立注册到亮相创业板,北京探路者这个企业走过了整整10年。这10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10年,是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的10年,是中国民营企业在摸索中逐渐规范、发展壮大的10年。 “我们都是探路者。”北京探路者创始人、董事长盛发强如是说。


  从自有资金起家,经历了私人借贷——银行借贷——引入战略投资者——上市融资四个重要的融资阶段,探路者的故事,也是很多中国民营企业正在或将要讲述的故事。

  1999年1月,深交所向中国证监会正式呈送《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进行成长板市场的方案研究的立项报告》,并附送实施方案;3月,中国证监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可以考虑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内设立科技企业板块。”

  同年1月11日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北京探路者旅游用品有限公司(以下均简称为探路者)在北京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50万元人民币,主营业务为帐篷的生产和销售。

  北京这个古老都市的两个角落里,两个似乎没有任何关系的事件,在10年之后,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有了一个交汇点。

  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正式开板;30日,首批28家公司挂牌——探路者正是这28个幸运儿之一。

  缘,妙不可言。

  从小到大

  探路者在创立初期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创始人盛发强(现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拥有80%股权;其妻王静(现任公司董事、研发设计中心产品技术指导)拥有20%股权。两人合计持有股权为:100%。

  探路者诞生的故事很简单,但颇具戏剧性:测绘专业毕业的盛发强偶然在一个博览会上看到一项帐篷生产专利,经过多次谈判,最终以5000元的价格买下了此项专利,随即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1999年,盛发强、王静夫妇创立了探路者公司,以北京为大本营,开始生产帐篷和睡袋,生产出来的产品向相对稳定的经销商销售。盛不仅是总经理,也是设计师。

  2001年,探路者的业务量已经做到了400万元,盛发强意识到,只知道埋头造帐篷是不够的,他希望将“探路者”品牌做大,将业务范围扩大到服装、鞋品等。为了将探路者的品牌形象落地,2003年,探路者成立了第一家专卖店,逐步形成“两头大、中间小”的业务模式,专注于研发设计和销售,而将利润最薄的生产环节外包出去。

  随着公司规模不断发展,销售量不断增加,盛发强发现,自己手里的钱越来越难周转开了。由于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且能够生产高质量户外产品的厂商并不多,探路者在与生产商的合作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每次都需要预付全额货款,购买产品后现货销售,庞大的库存量占用了大量资金。

  2005年,经过增资扩股,盛氏夫妇的股权被稀释为80%。2006年,探路者的销售额为7264万元,成本却高达5168万元,毛利率仅为20%多。最初,盛发强解决资金缺口的方式很传统——向亲戚朋友借钱。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2006年,探路者通过担保公司,以公司商标和盛个人的股权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480万元;2007年,又向从另一银行贷款1000万元。

  2007年1月,探路者召开期货订货会,将自己的经营模式由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这是在市场刺激下的成长。此时,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品牌效益的逐渐显现,探路者对生产商的话语权有所提高,预付款逐步减少为30%??50%,但另一个致命问题出现了:公司接到大量订单,需要垫付大笔资金把产品生产出来,钱更紧张了。

Total:41234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