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十五”期间财源建设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发布时间:2007-02-05 点击数:2399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 “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各级财政部门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财政政策,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创新实践中破解难题,使财源建设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十五”期间的工 ...
“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各级财政部门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财政政策,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创新实践中破解难题,使财源建设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十五”期间的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我市把狠抓财源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促进了新一轮高水平、高质量财源体系的形成,壮大了地方财政实力,有效缓解了财政困难,财源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 创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财源建设发展目标和定位更加明晰。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深化对市情、县(区)情、乡情的认识,认真审视自身的区位特点和比较优势,提出了构筑全市财源规模膨胀、结构优化、优势突出、后劲充足的多元化、立体型梯级财源体系的发展理念。结合全市“十五”规划的制定和落实,明确了以财源建设作为带动全市经济提速发展、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从根本上缓解财政困难局面的发展目标,形成了“围绕产业抓财源,围绕财源抓财政,围绕财政抓经济”的财源建设思路,确立了“实施强农富民战略,以产业化提升农业财源;实施工业突破战略,做大做强地方工业财源;创造宽松环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战略。这些新的理念和思路,从不同的层面丰富和拓展了财源建设的内涵,从战略的高度深化了对财源建设工作的认识,对提升境界、开阔视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财源建设工作机制和保障不断强化。“十五”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财源建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将财源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市、县、乡各级政府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财源建设的组织协调、规划考察、筛选论证、项目争取、资金落实、监督检查、考核验收等具体工作。市政府陆续制定出台了《庆阳市财源建设十年规划》、《庆阳市财源建设项目及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和《庆阳市财源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奖惩办法》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了财源建设总体规划、发展思路、方向重点、保障措施,规范了项目选择范围、申报审批程序、资金管理办法、工作绩效考评等工作程序。各县区也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和细则。同时,市政府与各县区、项目实施单位采取层层签订责任书的办法,使财源建设分工明确、任务靠实、责任到人。市上还坚持每月、县区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财源建设工作会议,抠进度、压担子、抓落实。对于靠实的项目,各级财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及时签订《财源建设项目实施责任书》,从组织领导、建设内容、建设期限、效益指标到各方职责、处罚措施,制定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加强对财源建设工作的监管,保证财源项目建设任务如期完成。由于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全市从上到下形成了组织健全、责任明确、信息畅通、协调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办事机构,各级狠抓财源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培源兴财”的氛围十分浓厚。 紧扣发展主题,落实宏观政策,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和规模持续攀升。各级财政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宏观财政政策的缓释效应逐年显现,从而带动了财政收入大幅度持续增长,全市财政形势出现了历史性转机。全市大口径收入由2000年的 6.52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6.5亿元,年均递增 20.4%,净增近10亿元,翻了一番多;小口径收入由2000年的3.5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6.72亿元,年均递增13.9 % ,大小口径收入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为建国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期财政支出由2000年的9.86亿元达到2005年的26.5亿元,增长 168.67%。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财力保障,极大地促进了全市各项事业的发展,有效缓解了基层财政的困难。 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优势财源,国民经济内部结构和比例趋于合理。“十五”期间,各级财政通过各种渠道投入我市各类财源建设资金10975万元,其中贴息资金3000万元、特困县财源建设资金1280万元、工业技术改造资金2282万元、农业产业化资金164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资金2773万元,共扶持企业117户,涉及项目196个。市、县两级坚持“突出重点、择优扶强”的原则,把着力点放在“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充分体现地域特色”上,所扶持的项目广泛分布在市直及八县区,涉及农工商多个行业以及化工、机械、建材、医药、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一批地方骨干企业,由此直接和间接带动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最终转化为财力优势,使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得到改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九五”末的26.3:48.3:25.4调整为“十五”末的19:57:24,一、三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财源建设资金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在财源建设资金投入上,各级财政积极转变观念,把由过去单纯依靠上级财政投入转变为各级财政与项目单位联动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筹资格局。各级财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努力扩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以带动社会投资跟进增长。“十五”时期,是财源建设扶持项目最多和投资额最大的时期。2001年以来,各级财政先后通过各种渠道投入我市各类财源建设资金达到10975万元,直接带动银行信贷资金61190万元,启动民间资金72335万元投入财源建设。财政扶持的117户企业,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企业76户。117户企业新增税金12680万元,改变了以往财源建设资金“有投入、无产出”、“投资大、效益低”的局面,财源建设资金的质量和使用效益显著提高。 围绕市场需求,延长产业链条,特色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各县区坚持依托当地优势农产品资源,围绕市场需求,延长产业链条,实施深度开发,增加创税环节,“孵化”催生了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实现了财政和农民的双增收,巩固扩大了农业基础财源。目前,西峰的绿色食品、土畜产品及香包文化产业,庆城的地方农特产品系列深加工,镇原的黄花菜、杏子产业,正宁的烤烟、苹果、食用菌产业,宁县的早胜牛、紫苏油,合水的黄花菜、奶业,华池的白瓜籽、牧草,环县的洋芋、小杂粮、草畜产业等都已具备相当规模。正宁县西龙公司食用菌(花菇)生产基地现已建成5600座香菇大棚,种植560万袋,香菇的产量由2001年的685万公斤增加到2004年的1500万公斤,产值达到 3200万元,上缴税金320 万元,农民增加收入2729 万元,有3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参与了香菇生产,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龙头”带动作用明显,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经过财源建设资金的扶持,全市已形成了通达果汁集团、庆发绿色食品公司、陇东土畜产公司、果仁食品公司、宝源果蔬公司、新一代、新千年、澳恺食品公司、兴旺牧业公司、禾花香食品公司、西龙食用菌公司、宏源种业、古象奶业公司、乳品开发公司、通达草业、金地宝精淀粉等一批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显现,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业反哺农业的趋势进一步显现。环县金地宝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全市规模最大的洋芋加工企业,组建形成了洋芋专业协会,订单种植,提供产加销一条龙服务。公司的建成,从新品种的引进到组织培养、良种繁育推广,带动了环县主导产业马铃薯基地的发展壮大,促进了马铃薯品种的更新和多样化,拓展了马铃薯及其产品不同的消费及增值空间,增加了农民收入。 实施工业突破,壮大主体财源,城市经济恢复增长和发展势头强劲。“十五”期间,我市坚持把全力实施工业突破战略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在面上抓总量扩张,在点上抓骨干壮大。一方面,努力克服夕阳产业、基础行业整体萎缩的不利因素,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增加企业创税能力,集中力量抓好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巩固工业基础,使西峰制药厂、彭阳春酒业集团、镇原啤酒厂、镇原造纸厂、真粮纯酒厂、庆和服装、环县地毯厂、九连山水泥厂等一批老骨干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另一方面,大力兴办地方工业,积极培育壮大工业主导财源,城市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发展势头良好。各级财政围绕“黑绿文”三大产业,依托陇东石化基地建设、农副土特产品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三个重点,从政策上引、资金上扶、技术上帮,一批新兴行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工业化取得较大突破。医药、保健食品、建筑、饰材、家具制造填补了我市行业领域的空白。泰发家具、中真管业、居立门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十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资金2282万元,扶持工业企业项目103个,实现税金3193万元。到“十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8.07亿元,工商税收完成11.2亿元,占大口径财政收入的80%。全市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由“九五”末的16.4%下降到“十五”末的11%。 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出口创汇,外向经济活力显现和财源充分涌流。“十五”以来,各级财政把拓展外向型财源作为财源建设的突破口,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协调服务,扩大出口创汇,使外向经济活力迸发,实现了质的飞跃。全市县县有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外贸出口连续4年翻番,农产品出口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和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从2000年至今,全市共新办外贸企业69户,基本都是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全部是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开发的农畜产品加工出口项目。全市外贸企业总数达到72户,总资产7.2亿元。外贸企业群体整体实力进一步壮大,出口创汇能力明显增强,生产经营效益稳步提高。深圳东部集团在我市投资兴办的甘肃通达果汁有限公司,累计出口创汇3700万美元,实现利税2000多万元。庆城县驿马镇现有外向型企业108户,年加工各类农产品15万吨,产值10.9亿元,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达到9户,年创汇1200多万美元。以农产品加工出口迅速崛起为主要特征的“驿马现象”,在全省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全市外贸出口已初步形成了以白瓜子、浓缩苹果汁、黄花菜、脱水果菜为主的农产品,以牛羊肉、羊毛绒、苜蓿草粉为主的草畜产品,以活性炭、劳工手套为主的轻工产品和以香包、剪纸、皮影为主的民俗文化产品四大类280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畅销美、英、法、德国、东南亚和港澳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白瓜子出口占全国的70%以上。出口创汇龙头企业的蓬勃兴起和发展,流动和聚集了大量生产要素,辐射和带动了大批相关产业,搭建起了对外交流和发展的平台,成为我市外向经济“借船出海”的桥头堡。 二、财源建设工作的启示 “十五”时期是我市财源建设发展当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十五”期间财源建设工作的实践,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什么是财源建设、如何搞好财源建设的认识,为财源建设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为今后的财源建设工作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是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财源是财政收入的源泉,是财政工作的出发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财源丰,财政兴”。摆脱财政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财源的养蓄与开发,发展的基础在于财源的开辟程度和养蓄功底,经济发展的元气在于财源观念的价值体现与财政杠杆的运用水平。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财源建设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制,形成合力,强势推进。同时,要将财源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宏观经济开放系统中加以考虑,合理组织和配置资源,解决生产力环境,发展生产力系统功能,使财源不断发展、壮大和涌流,社会财富迅速丰裕起来,财政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群众日益富裕。 二是必须牢固树立项目意识。财源建设必须依托项目,靠项目张扬优势、配置资源、聚拢资金、调整结构。抓住项目这个“牛鼻子”和总抓手,就能使财源建设得突破性进展。没有项目,财源建设就失去了载体,成为空中楼阁,再好的政策和机遇也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财源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就难以得到保证,发展的目标就可能化为泡影。资金随项目走,没有好的项目就争取不到资金。无论是争取国家投资,还是吸引社会投资,财源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抓项目。 三是必须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财源结构的优化取决与经济结构的优化。搞好财源建设,必须将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结合起来,在培育新的经济和财源增长点、提高财源建设效益上下工夫。一方面,通过新增投资的合理流向,来调整和改造现有的产业结构,使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使财源结构逐步趋于科学合理。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改变固定资产存量的使用方向和布局,促进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四是必须着力改善建设环境。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加速经济发展,加强财源建设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哪里的环境宽松,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经济发展就会充满活力,财源增长的后劲就会增强。因此,必须把财源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改善经济环境上,致力于整体经济环境的塑造。要坚持经济发展、财源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统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过着力推进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持续稳定地推进财源建设。 五是必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市场经济就是优势经济。要形成优势必须注重特色,扬长避短。有优势、有特色才会有市场、有效益。因此,财源建设工作要遵循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充分挖掘、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找准主攻方向,形成优势财源。根据市场需要,充分利用资源禀赋,组织好矿产、土地、农业、技术、人才、劳动力等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要充分利用资源形成一批基地、开发一批高、精、尖的拳头产品,促进资源优势向财源优势转化。 六是必须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区位条件不同,经济发展和财源的思路必然有别。城镇与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与交通闭塞的地方、山区与川区、原区,都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组织财源建设,根据各自的地域特点和产业发展条件,合理确定当地的重点产业和发展方向,实行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文则文,集中力量扶持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和优势项目,形成竞争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税收贡献大,能支撑当地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形成合理的经济、财源结构,真正实现产业支柱与财源支柱的统一。 七是必须依托科技高效生财。实践证明,财源建设项目有无生命力,关键在于是否具备一定的科技含量和质量。要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促进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科技在财源建设中的贡献率。要切实加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品的力度,提高企业尤其是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发展形成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高利税的产品和企业,积极组织重大课题的科技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为财源的持续增长注入科技动力,真正推进科技生财。 八是必须转变职能加强管理。管理不只是对财政收支的管理,而是涵盖财源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财源建设的全过程。通过管理,增强财源建设的综合效益,真正做到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效。根据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完善财政的宏观调控功能,促进科学规范、功能合理的财政运行机制的形成,更好地发挥财政在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职能。要集中精力抓好本级财源,认真分析本级财源的状况和潜力,培育本级财源群体和支柱财源体系,不断增强本级财政实力及其调控能力。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