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投入环节的绩效审计
投入环节的审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政府依据一定标准进行资源分配的监督检查。政府进行资源分配都有一定的政策目标,并且是经过一定的程序做出的决策,因此投入环节绩效审计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决策的质量问题,其评价载体就是支出预算。具体而言,投入环节的绩效审计应关注:1.资源分配决策的基础。预算编制是政府为获得一定的项目结果对资源进行分配的工具,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2.维持原来或选择新的项目的必要性。支持决策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有两个关键性的因素需要关注:一是政府新增的投入是否能缓解资源投入和公共需求之间的差距?二是政府是否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最必要的项目?3.投入的目标是否体现公民受益,并有可能实现?在投入审计中,不仅要分析项目的目标能否体现公民受益,还要分析政府部门是否具有切实可行的措施能够保证这种目标得以实现。
(二) 执行过程的绩效审计
执行过程的绩效审计实际就是对促使投入向结果转化的活动的管理和监督。科学合理的项目选择和一定的资源投入不一定能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在现实生活中,预算得不到贯彻实施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过程审计的关键问题是分析实现目标手段或机制是否最佳。过程审计的审计内容应集中在资源耗费的机制及制度上:1.被审计部门内部是否建立并执行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2.公共产品及服务是如何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提供有两种方式,即内部提供和外部提供。对于内部提供的,可以逐层分析政府部门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效率问题:首先目前的工作是否确有必要;其次这些活动和任务可否以市场化的方式提供;再次对无法实现市场化的活动是否采用部门内部招标的方式提供;最后对于政府指定的承担者的成本是否更低?而对于外部提供的,应对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作一定分析。决策和执行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分开?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是否实现多元化、竞争发展? 3.资金运用是否公开、透明?
(三) 结果和影响的绩效审计
在绩效审计中,结果和影响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是衡量活动和项目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环节。但结果和影响并不相同,结果侧重于项目或者活动本身,而影响则侧重于活动和项目对周围各类环境的延伸效应。因此,在绩效审计时应该各有侧重。
在结果的绩效审计方面,建议关注四个方面:1.产出是什么? 2.项目的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 3.所实现产出与项目本身的关联程度如何?倘若“产出”与项目本身不存在必然的联系,那么就应剔除。这个问题的分析有助于避免绩效审计的评价偏差和风险。4.如何提高管理机构的能力?其实,结果审计的核心是做好目标实现程度分析,以预定的项目目标作为审计依据。相对与影响的评价而言,结果评价的标准比较明确,评价风险较低。
对于影响的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内容重点在于分析项目的安排及其产出是否符合目标群体的要求:1.项目的安排是否考虑了目标群体的关心? 2.项目的产出能否满足了全体目标群体的期望?这涉及到一个公共产品“外部性”的问题。3.做哪些方面的改进能更好地满足目标群体的期望?
四、实践分析:对四万亿投资项目开展绩效审计应关注哪些内容?
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2008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刺激内需的十项措施,明确到2010年底,累计投资约4万亿元人民币,以达到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为更好地监督好这巨额资金的投入、管理和使用,是绩效审计工作发挥建设性作用的重要途径。按照上述的投入、过程、结果和影响几个环节的绩效审计重点,可以总结以下对四万亿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内容:
(一)项目决策评价。主要是评价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在中央提出4万亿元刺激经济方案后,各地政府也先后公布了各自的投资计划。截至2008年11月底,已公布投资计划的24个省市的投资计划总额已经接近18万亿元。但是,“从各地公布的投资蓝图和数据看,各地投资重点是机场、铁路、公路、电厂等基础设施工程,民生工程所占比例普遍没有达到30%” 。这与国家发改委介绍的“投资方向集中在民生领域,占总资金比重或在60%”情形存在较大距离。因此,在绩效审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客观地评价上述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立项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民生项目的决策是否落实了中央的有关部署。要从源头上杜绝决策过程的随意性,杜绝一些项目的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