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02 年度S 企业相关资料(1)2002 年度S 企业取得净收益40000 元,12 月31 日发放2002 年度股利10000 元。(2)合并时确认的S企业合并成本与净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在年度内变动有:应收账款于2002 年度内全部收回,收回现金5000 元;存货于2002 年度内全部实现对集团外销售;无形资产剩余摊销年限为10年;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为16 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无残值,至合并日已提6 年折旧;2002 年12 月31 日,商誉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
(1)抵销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和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同上。
(2)抵销编制当年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包括股本)属于少数股东部分。
借:未分配利润6000(3伊20%)
贷:少数股东权益6000
2002 年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19 万元,其中股本1 万元,未分配利润18 万元=期初15 万+ 当年3 万(4 万-1 万)。与合并日比较,未分配利润增加3 万元。
(3)摊销母公司取得的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及商誉。
借:费用12800
应收账款4000
贷:存货12000
固定资产4000
无形资产800
其中费用在实际合并利润表中应是具体的费用类项目:“营业成本”1.2 万元,“管理费用”0.48万元,“资产减值损失”-0.4万元。
(4)抵销编制当年母公司的投资收益和子公司的利润分配。
借:投资收益8000
贷:利润分配——股利分配8000
(三)2003 年度S 企业相关资料2003 年度S 企业取得净收益80000 元,2003 年12 月31 日S 企业发放2003 年度现金股利10000 元,提取盈余公积50000 元。2003 年12 月31 日,商誉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2003 年度P 企业和S 企业有关报表见合并工作底稿(表4)。
(1)抵销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和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同上。
(2)抵销编制当年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自合并日以来变动金额中属于少数股东部分。
借:未分配利润10000 (50000伊20%)
盈余公积10000 (50000伊20%)
贷:少数股东权益20000
2003 年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为26 万元,其中:股本1 万元;未分配利润20 万元= 期初18 万元+ 当年2 万元(8 万-1 万-5 万元);盈余公积5 万元。与合并日比较,未分配利润增加5 万元,盈余公积增加5 万元。
(3)摊销母公司取得的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及商誉。
借:费用4800
未分配利润2800
应收账款4000
贷:存货2000
固定资产8000
无形资产1600
其中的费用在实际合并利润表中应是具体的费用类项目:“管理费用”0.48 万元;“未分配利润”1.28 万元为合并日起至2002 年末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的摊销金额对2003 年的影响。
(4)抵销编制当年母公司投资收益和子公司利润分配:同上。
工作底稿中“少数股东损益”1.6 万元=8 万元伊20%;P 企业“期初未分配利润”59.8 万元= 合并日未分配利润47 万元+2002年未分配利润(净利22.8 万元- 股利分配10 万元);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金额根据利润分配表中的“期末未分配利润”金额过入。
与杜兴强主编的《高级财务会计》第12 章第403 页的PS 集团合并工作底稿比较,在基础资料相同的条件下,《高级财务会计》采用权益法为基础编制合并报表,本文采用成本法为基础直接编制合并报表,从两个合并工作底稿的合并数分析,大部分项目的金额完全一致,差异主要体现在“未分配利润”项目和“盈余公积”项目上,《高级财务会计》的“未分配利润”金额为68.34 万元、“盈余公积”金额为10 万元,本文的“未分配利润”金额为64.34 万元、“盈余公积”金额为14 万元,两个对应项目都相差4 万元。原因在于,《高级财务会计》尚有一笔子公司盈余公积冲回分录没有做,若补上,两者金额完全一致。
可见两种方法的结果完全相同,但以成本法为基础直接编制的抵销分录更简捷、更易理解。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年版。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