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责任,到太湖蓝藻引发的环境问题,再到富士康“血汗工厂”暴露的劳工状况……一系列有关中国企业合规守法和基本良心的讨论如火如荼,“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这个舶来的概念再次开启了企业与公众之间的新对话。
“企业社会责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中国快速发展。作为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主体的中国企业, 无论内资还是外资,也越来越积极地投身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不久前由专注于国内CSR研究的咨询公司商道纵横发布的《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研究》的卷首如是说。据该研究统计,截至2007年5月31日,共有26家境内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或类似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公民报告等)。
而除了这些发布报告的企业,更多境内企业也在探索它们社会责任的实践方式,从严于律己到投身社会公益,不仅形式开始多元化,更推动CSR成为企业与其利益关联方之间沟通的重要内容。
时髦话题
从1999年壳牌(中国)公司首次在境内发布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到多家本土企业纷纷出具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在国内越来越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
“2003年我曾在企业公民工作委员会任第一届总干事,这是中国最早关注CSR的机构之一,那时去跟企业谈CSR更多的是普及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怎么做叫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现任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NPI)主任的吕朝说。他目前同时担任首席顾问的NPI孵化组织企业公民在行动(CCiA)是一家专门提供CSR综合咨询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些外资企业就在海外公益组织的压力下开始对其在中国的供应商开展劳工标准检查等项社会责任考核,CSR的理念和做法由此进入中国。
“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除了合规的压力,它们也需要在国内树立品牌,因为做广告的成本很高,于是效果更好、成本也更低的对大型公益项目的捐赠开始流行起来。早期的CSR还是商业策略之一。”自1990年开始一直从事公益的庄爱玲博士观察说。她现在是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的董事长,作为一家非营利性机构,映绿致力于公益组织的能力建设与发展。
“现在随着跨国公司国内分公司的成熟,它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该如何持续发展,如何与供应商、消费者/客户等伙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希望与社区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广告与单纯的捐赠都不能满足企业永续发展需求的情况下,跨国企业在中国的业务开始实施将CSR纳入企业的文化建设策略。”庄爱玲补充说。
而在外资企业的带动下,从2004年开始很多国内企业开始推崇CSR,2005年和2006年更开始了井喷式的发展。自2006年3月国家电网发布了内资企业首份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命名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并得到中央政府的肯定以来,国资委开始要求其下属企业出具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而国内媒体也纷纷开展了企业公民评选的相关活动,在这些放大效应以及和谐社会的主张下,CSR开始在国内企业中被普遍推广。
深刻理解
如今,不仅重视CSR的境内公司越来越多,而且随着它们对CSR理解的加深,其实践方式也日益多元,尤其是对于一些已经或正在构建CSR体系的企业来说,融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社区参与正成为它们实践CSR的新方向。
“国内企业CSR出现了新的动向,第一考核,第二参与,参与方式也开始多样化,”吕朝说,“以前企业更多的是签支票捐款,现在它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捐款是如何被使用的、效率如何,而且希望更多的参与,与企业的员工志愿者项目结合起来。”
以礼来公司中国分公司为例,1997 年10 月,礼来公司与B-D 公司和罗氏诊断公司一起,资助了世界健康促进会实施为期五年的“中国糖尿病教育项目”并在2003年和2007两度续签,迄今礼来为负责运作该项目的世界健康基金会提供的捐助已超过100 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