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注绩效,深化内容,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层次
随着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以及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更加科学化,其应履行的经济责任将更加清晰,审计内容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其岗位职责和工作绩效,从审计理念和工作重心上,我们今后要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紧密结合。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1.从经济责任审计的性质来分析。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价。根据权责相统一的基本原理,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是指其行使经济职权所应承担的相应责任。其内容不仅包括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责任,即财务责任,而且还包括其他经济活动的责任,即绩效责任。所以我们亦可以说经济责任审计是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的人格化。
2.从审计内容来讲,经济责任审计本身亦包含绩效审计的内容。审计经济责任人其他经济活动的责任,主要包括其执行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职责,这些责任属于绩效责任的范畴,也是绩效审计所关注的方面。
3.从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前景和生命力来讲,现时以财政财务收支为主的经济责任审计已不能满足审计目标的需要,已严重桎梏了经济责任审计事业的发展。由此,就必须与更高层次的绩效审计相融合,尽可能丰富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内涵,保证审计报告质量,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4.从当前及今后干部考核和管理的需要来讲,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干部素质是国家首要的软实力。在我国,各级领导干部是领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都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并推动付诸实施。对干部的考核管理也需要更科学化,要素也要更全面,更贴近其岗位职责和工作绩效。因此结合开展绩效审计,对公共财政及某一领域、部门、单位的收支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有效的监督,才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正确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量化干部政绩,促进领导干部全面履行经济职责,从而促进地区、部门、单位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
1.从工作规划和重心上,要积极稳步推进两者相结合。可先选取重点部门重点领域,出成绩出亮点。如加强投资领域的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重点对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有较大影响、资金规模较大的建设项目、公共设施、专项基金(资金)开展绩效审计,把效益好坏作为资金、项目责任人的经济责任之一,对责任人的功过是非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实践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部门预算单位绩效审计与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争取到2012年所有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都与绩效审计结合进行。
2.评价体系上相接轨和借鉴。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绩效责任的评价和界定,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借鉴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两者具有相通性。评价审计对象绩效水平的标准,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政策性标准,即国家法律、法规、相关政策与原则。二是经济性标准,即实现经济目标情况。三是技术性标准,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绩效审计所参照的绩效评价体系应是政府、行业、部门、单位建立起来的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能够衡量评估对象经济、效率、效果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应是得到权威部门、审计、被审计单位三方确认的。目前国家出台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由职能指标、影响指标和潜力指标3大类、33项指标组成。行业绩效评价体系有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等四部委相继联合发布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指标解释以及相配套的国有资本增值结果计算及确认办法,各行业也正以此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同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参照引用绩效审计的若干标准和体系,也应注意只有与责任人行使经济职权履行经济职能相对应那部分业绩属于经济责任的范畴,其他行使非经济职权应负的绩效责任则不具有经济责任的性质,因而不属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时应注意区分。
3.技术方法上的结合。绩效审计实施时除运用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外,更主要地运用了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技术,来评价审计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经济责任审计则也需要采用大量的信息收集技术,如实地观察法、审阅法、座谈会、调查问卷等;信息分析评价技术,如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统计抽样法、量本利分析法、净现值法等。审计实施时,要综合选择和使用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规范绩效分析评价和责任界定行为,从而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目前尚处在实践总结完善之中,建立上述统分结合、科学高效的经济责任审计新模式和工作方法,将尽最大可能解决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生命力和活力,满足党委政府对审计部门的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