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注企业管理模式,促进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当前,部分中管企业管理缺乏合理的母子公司管控模式,没有实行战略性决策和经营性决策的分离,普遍采用分权的管控模式;在公司内部形成了纵向的多级法人结构,每一级都是相对独立的投资中心;公司总部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制定公司战略、配置内部资源的能力和权威,造成总部功能虚化,弱化,各分、子公司自立山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相互争夺资源,成本很高,效率却逐步降低,公司运营风险越来越大。
例如我们在对某建设集团公司审计调查中发现,由于集团公司控制不力,组织协调不够,该公司项目施工组织缺乏统一管理,在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出现了所属子公司相互压价的恶性竞争行为,损害了集团整体利益和整体形象。同时,各参建子公司各自设立项目部,各有一套管理机构,自行组织物资采购、招工、工程分包、机械租赁等工作,造成机构重迭、成本费用加大。上述施工组织方式加大了成本费用开支,发挥不了集团整体优势和效益。
因此,效益审计应促进企业加强内部资源整合,调整组织结构,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需要重点发展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促进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的企业和全民的企业,应当体现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不为短期利益所动,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保证宏观调控效果,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在效益审计中,我们将检查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关注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结果,揭示和分析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和薄弱环节,推动完善政策制度,促进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例如我们在某集团审计调查中发现,2001年以来,该集团违反国家房地产和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将从商业银行获得的流动资金贷款6.12亿元改变用途,挪用于房地产开发项目。2007年6月,银监会向社会通报了该集团挪用信贷资金进行房地产开发问题的违规事实和对相关金融机构的处理结果。国资委也针对该问题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投资管理的通知》,规范央企投资行为。
由此我们充分认识到,效益审计应充分关注企业遵纪守法行为,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因为违背了国家政策的经济利益是破坏了全局的利益、破坏了长远发展的利益,是最大的负效益。
此外,我们在效益审计中还重点关注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主业与辅业的关系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应收款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四、总结
在中管企业效益审计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企业效益审计与传统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相比,不单纯需要从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等方面进行探讨和转变,更重要的是审计人员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寻找问题的切入点也要转变。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效益审计的服务意识,在监督中提供服务,在服务中严格监督,从企业集团的宏观层面,去认识和分析审计查出的问题,把审计的着力点放到为推动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上来。二是要善于从行业宏观全局着眼,从微观入手,有针对性地从完善制度和政策的层面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