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跨越周期的新引擎
发布时间:2013-12-24 点击数:2460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  ——对中国煤机制造业应对危机与未来发展财务战略的思考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政策刺激的“消化期”等多周期叠加阶段。受多周期叠加的影响,煤炭行业告别了“黄金十年”,步入了寒冬时节。从2011年11月开始至今,煤炭需求持续低迷 ...

  ——对中国煤机制造业应对危机与未来发展财务战略的思考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政策刺激的“消化期”等多周期叠加阶段。受多周期叠加的影响,煤炭行业告别了“黄金十年”,步入了寒冬时节。从2011年11月开始至今,煤炭需求持续低迷,价格不断下降,应收账款持续上升。至2013年6月底,26个大型煤炭集团亏损,黑龙江、吉林、重庆、四川、云南、安徽、江西等七个省份煤炭全行业亏损。煤炭企业处于“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应收账款越来越多、流动资金越来越少”的困难境地。

  受煤炭市场低迷的影响,煤机企业产品订单大幅下滑、主要经济指标出现负增长。煤炭机械制造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挑战。如何应对目前形势,调整发展战略,寻找跨越周期的新引擎,成为煤机行业生存与发展必须回答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一、煤炭行业低迷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增速放缓

  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煤炭需求开始出现萎缩,是煤炭市场低迷的主要原因。经过了持续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红利、投资红利和出口红利逐渐消失或减弱,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我国出口增幅大幅回落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延续了下行态势,并创1992年以来季度累计同比增速回调时间最长记录。

  (二)产能过剩严重

  市场产能急剧释放导致的产能过剩,是煤炭企业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十一五”以来7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达2.27万亿元,其中近3年投资1.4万亿,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形成了大规模的煤炭产能,十年来世界煤炭产量近70%的增量在中国,使近10年全国煤炭产量年均增加2亿吨,新增煤炭产能达20.3亿吨,产能建设大幅超前。2012年,我国煤炭产量36.5亿吨,已接近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39亿吨产量目标,占全球煤炭产量78.65亿吨的46.42%。

  (三)进口煤炭冲击

  自2009年我国成为煤炭净进口国以来,煤炭进口量逐年大幅增加。2012年进口达2.89亿吨,同比增长29.8%,已经占到全球煤炭贸易量的20%,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占我国煤炭产量的7.92%。

  综上所述,当前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市场动力,而行业周期和宏观经济周期的不匹配,造成这一“增”一“减”,加之进口煤的冲击,导致国内煤炭市场供求关系明显失衡,煤炭价格一路下挫,企业利润持续下降,煤炭行业步入了新一轮高成本、低增长、低盈利,甚至局部亏损的深度调整期——寒冬期。

  二、煤机制造业面临的环境与挑战

  在国家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下,下游煤炭行业的需求决定了煤机市场销量保持低度增长,并呈以市场为中心的封闭趋势,作为充分竞争的行业,高端装备市场受到进口猛烈冲击,低端制造产能过剩与产品高度同质化引发无序竞争与恶性竞争,价格战成为争夺存量市场的主要手段,价格持续下滑已成必然趋势。同时,煤炭价格的低迷,直接影响煤机企业的资金回收,资金趋紧,再加上国内生产要素成本加快上升,企业效益继续下滑,行业经营指标低位运行,经营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加大。煤机行业已进入大浪淘沙的时代,将呈现分化趋势,部分企业出现亏损,面临转型与重组的严峻考验。

  煤机制造业在面临严峻外部形势的同时,行业内部也暴露出以下问题:

  (一)煤机行业整体产能过剩,发展实力不强

  全国煤机生产单位数目众多、布局分散、多数企业规模小。到2012年生产煤机装备的企业已达5000家,其中以生产煤机产品为主业的大约1000家,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缺乏高端产品,低端制造产能严重过剩,且形不成规模,产业集中度低,缺乏竞争力。

  (二)经营模式传统化,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目前,我国煤机企业普通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专业化协作和产品社会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优势企业产品单一化,产品系统配套机械化程度低,缺乏综合竞争优势。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从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专利申请、产业发展等指标看,都低于发达国家。产品设计理论研究不够、技术标准和基础工艺水平低,集成技术研究少。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专利技术较少,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不能满足需求,仍然依赖进口。采煤技术装备自动化、信息化、可靠性与稳定性程度低,附加值与技术含量不高,处于“微笑曲线”的中低部,与世界领先的采矿设备制造企业卡特比勒公司、久益公司(JOY)采矿制造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四)品牌影响力不够

  虽然我国煤机行业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容量不断提升,产品门类不断扩大,但行业顶尖品牌仍然较少,制造水平落后,服务不到位,市场的影响力与话语权较弱。

  (五)国际化程度低,向海外市场拓展不足

  “走出去”有所突破,总量不大。中煤装备、郑州煤机、三一重装、天地科技等企业的装备已出口至主要产煤国家,但煤机出口绝对数量和价值在全国煤机设备中比重较小。

  (六)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经营质量低

  重速度、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重当前,轻长远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管理水平、财务管控能力与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需求,企业软实力不强,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与工业发达国家同行相比差距明显。
Total:212

责任编辑:

  • 标签: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