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展海洋经济对浙江的启示[2]
发布时间:2013-07-03 点击数:3608 正文:【
放大 】【
缩小 】
简介:摘 要:2012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根本目标是要加快我国海洋经济的调整优化,坚持陆海统筹,实现可持续发展。浙江省,作为东南沿海省份之一,陆地资源匮乏的同时拥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关键词:一、日本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1. 依托 ...
1. 浙江省海洋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十二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建设项目共安排490项,总投资12631亿元。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区致力于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空间总体发展格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8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500亿元,约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1/10。如舟山市普陀区2012年度全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27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8%;总产出714.49亿元,比上年增长8.94%;增加值为22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1?% 。预计到2015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的15%;到202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2万亿元,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35%左右。
2. 浙江海洋经济综合开发取得阶段性进展,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海洋产业体系
2010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6.2亿吨,跃居全球海港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14万标箱,跻身全球第六大集装箱港;在海洋经济核心层之海洋主要产业中,海水利用业、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石化、钢铁、船舶修造等临港产业和海洋旅游、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已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并在港航物流服务业、船舶工业、海水利用业等领域处于全国前列。而国务院批准的《规划》又将浙江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框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3. 海洋经济结构有所变化,而第二产业依旧是发展海洋经济的主力
浙江省海洋经济第一产业渔业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中向纵深发展,所占比重下降。据研究统计,2011年宁波海洋经济三大产业结构依次为6.3:66.6:27.1,第二产业依然是海洋经济发展主力。其中捕捞生产稳中有升,水产品出口创汇继续高增。从整个浙江省海洋经济来看,二、三产业地位比较突出并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而第二产业依旧是发展海洋经济的主力。虽然浙江省海洋经济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1) 浙江海洋资源开发粗放、集约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致使可开发利用的海域、岸线等资源急骤减少,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4]浙江海洋经济产值增长主要停留于依托数量扩张、开发方式主要靠资源消耗。
2) 海洋科技人才缺乏,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从总体上看,我省海洋科技现状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作为海洋资源大省,海洋科研机构和海洋开发人才相对缺乏。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过于粗放、产业结构善不完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四、日本发展海洋经济对浙江的启示
1. 浙江应当借鉴日本“依托大型港口,陆海联动”的发展经验。浙江省应该因地制宜,集中地方优势,由产业集群发展到腹地集群。同时大量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大型海洋基础设施领域,不断拓宽海洋产业的多样性和专业性,发展高附加值的海洋产业,实现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海洋经济。
2. 浙江应当加强海洋生态建设,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曾经日本所经历的过于急功近利的表现,以过度开发海洋资源、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无益于海洋经济的长足发展。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应提高坏境保护意识,对于海洋资源应取之有度。要系统研究海洋生态保护的政策措施,建立海洋环境监测、观测系统,严格控制排海污染物排放,加大污染源的源头治理,减缓和遏制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势头,逐步改变污水超标排放、海水养殖区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加强海洋保护区管理。
3. 浙江应当借鉴日本从政策和法律上加以保障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实施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先导战略。一是加快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加强海洋科技研究,重点是海洋活性物质利用技术,海底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海洋观测和监测技术,海水淡化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深海资源研究与利用技术,海洋能源包括潮汐能、风能等的综合利用技术等等;三是进一步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港口、码头、储运中转仓库、电力设施、旅游基础设施等建设,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