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两会”前夕,武钢宣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390亿元发展非钢产业,使“武钢养猪”成为热点话题,又有茅台逆市进军房地产,引发了新一轮有关“央企定位”的讨论。早在2006年7月,国资委就出台了《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提出要引导企业投资向主业集中,控制非主业投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并明确央企非主业占总投资的比重控制在10%以下。2010年1月1日,国资委发布了《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对中央企业业绩考核重点作了较大调整,经济增加值(EVA)取代原有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成为央企业绩考核的核心指标,央企业绩考核体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其核心就是要引导中央企业将主业做大做强。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新解读一下经济增加值考核对中央企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中央企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支撑、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央企业确切的说应该是一个生产车间,负责全国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20世纪90年代,以央企改革脱困为标志,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国有困难企业破产关闭等相继启动,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深入推进及体制改革的重大变革,极大地激发了中央企业的活力。2002年到2009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1万亿元。中央企业多年来在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金融泡沫的破灭使全球消费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中国“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面临国内外双重挑战,资本和劳动力密集、效率低下和回报率走低成为中央企业发展的重要桎梏。
二、制约中央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中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运营机制,制约了国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提高。
(一)中央企业“所有者虚置”导致的资本运营效率低下
中央企业的公有制决定了企业所有者的“代理性质”,弱化了国有资本的人格意志。僵化的分配制度使得中央企业经营者缺乏足够的冒险精神和奉献精神,在稍纵即逝的市场竞争中无法抢得先机。与民营企业相比,中央企业的资本运营效率明显偏低。数据显示,2003年民企净资产回报率(ROE)是13%,央企是12%;2007年央企ROE为15%,民企23%。现在央企与民企这个指标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行政垄断压制了中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中央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它与中国各级政府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央企业起着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的同时,也在国家产业政策不断调整中获得了极大的利益。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及重大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部门通过提高对资质、业绩及经营规模的要求,以及在审批过程中的隐形壁垒,将民营企业及其他竞争者排除在外,形成行政垄断。行政垄断给中央企业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也削弱了中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三)中央企业影响力与我国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不相匹配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加值的60%来自于出口贸易,在出口贸易中电子产品、服装和衣着附件所占比重最大,而在这两个领域,中国鲜有拿的出手的知名品牌。在2010年公布的全球企业500强中,中国为54家,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141家和68家。与欧美的跨国公司相比,作为国内龙头的中央企业盈利内力普遍偏低,缺乏与其规模相对应的话语权,我国的经济安全还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三、中央企业突围的意愿
2008年11月10日,中国政府发布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极大地拉动了国内市场,中国经济在全球市场中率先复苏,使中央企业产生了过剩的流动性,跨国并购成了消化富裕资金的首选,并且国外资产的价值低估对国内资本产生了巨大的诱惑,资本的趋利性使越来越多的国内资本走出国门。
但是央企的跨国并购也并非一帆风顺,有许多制约因素使央企的跨国并购计划一波三折,甚至屡屡碰壁,除了地方贸易保护主义因素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分散,很难形成资金优势。央企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使央企与所在地政府产生盘根错节的关系,丰富的政府人脉资源,诱使企业投资出现多元化,在获得丰厚回报的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形成企业办社会的局面。
二是专业管理人员匮乏。多年来央企的多元化经营分散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难以形成精干的经营团队参与国外政策研究及国外企业的估值,更多的是依托国际资本参与并购,在并购企业的生产经营上缺乏话语权。
三是技术力量薄弱,科研开发投入不足。过多的依靠国内市场,使得很多央企满足现状,固步自封,没有持续投入科研开发,形成技术优势,而国外很多优质资产的技术力量要远远高于国内企业,央企的技术现状使得国外企业股东不放心将资本交给不对等的企业来经营,这也是央企跨国并购的一大障碍。
四、中国式经济增加值考核
2009年年末,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中央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实施全球化战略,获取战略性资源,实现产业集中和产业升级的战略目标”(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殷明德)。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国资委以资本增加值考核为切入点,引导中央企业做强主业,做大规模,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增加值考核体系。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业绩评价方法是由美国Stern Stewart管理咨询公司于1991年提出的,它的核心思想是收益超过为获得该收益所投入的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是企业真正获得利润,亦即股东财富的净增加值。可口可乐公司较早引入EVA管理模式,公司的治理、重组及扩张都遵循EVA原则,15年内股价增加了20倍。目前EVA模式在国际知名企业的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与单纯经济管理意义上的经济增加值考核评价相比,《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加入了更多的政策因素,引导企业走突出主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经济增加值考核权重。新的《考核办法》将经济增加值作为业绩考核的基本考核指标,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价值管理,改善资产质量,提高经营效率。
2.对非经常性收益的调整。《考核办法》对变卖优质资产、主业优质资产以外的非流动性资产转让、与主业发展无关的资产置换收益等其他非经常性收益导致的利润增加按50%作出调整,淡化非经常性收益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有利于企业修正发展方向,避免急于变现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
3.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调整。《考核办法》将企业财务报表中“管理费用”项下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和当期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及为获取国家战略资源,勘探投入费用较大的企业,经国资委认定后,将其成本费用情况表中的“勘探费用”按照一定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0%)予以调整。此项调整可理解为政策性调整,是国资委针对央企的技术现状,鼓励加大研发费用投入,促进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对在建工程的调整。《考核办法》将企业符合主业规定的“在建工程”从资本成本中扣除,主要考虑到固定资产投入期间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影响经济增加值的考核,同时鼓励企业围绕持续发展进行必要的核心能力建设。但是,当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后就会计入资产成本,增大资本成本基数,这就需要企业在构建固定资产时要充分考虑固定资产能够带来的预期收益率,必须要高于5.5%的平均资本成本率。
5.分类指标考核。在考核办法计分细则中提到分类指标考核,作为央企负责人考核的附加部分,在选择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既可以用来评价企业的行业管理水平,也可以针对企业发展的短板附加考核,达到提升企业整体实力的目的。
五、中央企业应该如何调整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升级
经济增加值考核(EVA)作为一种业绩评价方式,其本质就是价值管理,衡量企业管理价值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彼德·德鲁克在《信息化决策层的真正需要》中说:“EVA实际上衡量的是全要素生产率。”有学者根据复旦大学教授张军的研究成果计算我国1985-2009年间的TFP(全要素生产率),将TFP的增长趋势划分为两个阶段1985-1995年为上升阶段,1995年起逐年下降,到2009年下降到1985年的水平。上升阶段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民营经济对TFP的贡献,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不是依靠技术进步和投资效率来实现的,而是靠高人力、高资本投入来驱动的。因此要实现产业升级、打破发展瓶颈,必须要调整增长方式,加强企业价值管理。
企业价值链的提升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规模效应、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中央企业产业升级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实施专业化发展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
专注于核心业务求发展,是企业成长最基本的战略,也是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实施专业化发展战略有助于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稳固的竞争优势,因而它驱动的增长也会更加健康,更加稳定,更加持久。
专业化发展战略源于对本行业的自信和主导欲望,带有很浓重的侵略性,当企业的规模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通过企业兼并推销自己价值观的强烈欲望。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理论,企业并购的本质是将外部价值链的一部分转化为内部价值链,增加对本行业的可控力度。企业的并购行为一方面可以减少市场竞争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业务量的增加摊薄企业管理成本,形成规模效益,带来超额利润。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积极响应国资委的战略思路,在资产的投入和剥离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2009年出售了数个车辆生产企业,退出日趋饱和的国内汽车市场,集中优势资源主攻主业,使中国的航天工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同,并实现了该企业首个海外并购,并购了奥地利未来先进复合材料股份公司,成功的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为企业未来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开创了广阔的空间。
(二)加大研发投入,保持竞争优势
中央企业对社会人才有着很强的吸聚力,积累了各种层次的技术人才,技术人员集中度高,结构合理,央企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研发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实现本领域新的突破,占据行业领先,为企业降低成本、抢占市场先机提供技术支撑。
苹果公司凭借对产品研发的持续投入,在行业发展中牢牢占据领先地位,每当有新产品即将宣告完成时,苹果都要退回最本源的思考,并要求将产品推倒重来,正是由于对产品研发的极致追求,才创造了“苹果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