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会计文化构建
发布时间:2013-03-01 点击数:1892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事业单位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费用>)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会计核算对象是否规范以及会计行业组织能否健康有序运行最终受制于单位所形成的会计文化。事业单位会计文化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的理论与实践中创造形成并具有事业特色的会计价值观、道德观、 ...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费用>)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会计核算对象是否规范以及会计行业组织能否健康有序运行最终受制于单位所形成的会计文化。事业单位会计文化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的理论与实践中创造形成并具有事业特色的会计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准则的总和。会计文化由五项要素组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创新文化。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与会计文化要素的相互关联,构建了会计文化的标准。

    笔者论述了事业单位会计要素是衡量会计文化要素构建的标准;从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与会计文化要素间的相互对应、相互关联以及各自动态平衡关系中,揭示会计文化的内涵,使会计文化的构建更加具体化,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确保会计行业组织的健康有序运行。

    一、资产要素衡量会计物质文化标准

    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资产要素反映资金占用存在的物质形态。事业单位对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依法处置的权利。为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真实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会计物质文化建设是极其必要的。会计物质文化是指会计活动中实体性的文化性设施与文化环境的总和。会计物质文化建设是会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反映的是会计工作的成果和物质基础。包括会计电算化与网络化、会计机构及办公场所、会计队伍及会计技术等建设,这些构成会计文化的硬文化。同时,需要加强培训以及引进具有综合专业知识同时又符合信息化、网络化要求的会计人才。为适应文化环境,客观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事业单位应当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可见,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客观反映资产的真实性,是会计物质文化建设的工作成果。

    二、支出(费用)要素衡量会计制度文化标准

    支出(费用)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支出(费用)要素是资产的转化形态。随着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一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的收付实现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引入会计核算权责发生制,能够准确反映出当期实际成本耗费等,这为会计制度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会计制度文化是会计工作中形成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体现事业单位所特有的刚性的规范制约。其具体包括各种会计法规、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机构组织方式、职业道德规范、会计业务处理程序、行为准则等。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规,建立、健全事业支出的审批、报销制度,落实中央提出的三公经费实行零增长的要求,严格预算支出管理,降低事业单位运行成本,适度控制支出(费用),这些都是会计制度文化建设的必要措施。

    三、净资产要素衡量会计精神文化标准

    净资产是指事业单位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通过基本建设形成房屋或通过政府采购仪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等各项资产形成和现行事业单位部分创收形成的事业结余。净资产要素是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指标,该指标有利于督促事业单位保持正常运转所需国有资产规模,提高资产使用和经营效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财务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会计精神文化起到支撑作用。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人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思想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的是会计人员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会计文化的核心,起着决定性、主导性作用。会计精神文化构建包括会计价值观、职业道德、工作作风、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等。单位主管财务领导的人格魅力、文化修养、道德水准关系着单位的健康发展,并影响着会计人员的价值观。构建会计精神文化,只有在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自觉地履行应尽的职业义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才能够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的完成。

    四、负债要素衡量会计行为文化标准

    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负债要素代表事业单位对其债权人所应承担的全部经济责任。按《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对不同性质的负债分类管理,及时清理并按照规定办理结算,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归还。随着商业信用的普及,应当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管理,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为了加强负债管理,就要塑造会计人员良好的形象,优化会计行为文化。会计行为文化是反映会计人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职业操守、工作作风、人际关系。会计行为文化构建必须遵循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原则,建立一整套促进会计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激励考核机制。因为负债管理工作涉及与内部和外部的联系,需要会计人员不断宣贯财会制度及税收政策,强化沟通、协调整体意识,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服务水准,赢得单位内部和外部的尊敬、信任和支持。把培养会计人员诚实守信的职业品格作为构建会计行为文化的重点。

    五、收入要素衡量会计创新文化标准

    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事业单位收入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单位自行组织的创收,取得收入是为弥补事业经费开支不足,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国务院出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根据不同事业单位收入的性质以及市场资源配置情况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公益服务的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个大类。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不承担公益服务职责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企业。这种划分是国家对事业单位体制上的创新。为适应这一创新,构建会计创新文化势在必行。会计创新文化就是对原有事业单位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会计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变,建立一种与事业单位深入改革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文化。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引入会计核算权责发生制,以保证收入要素确认的合理性。坚持财会制度创新,贯彻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将会计决策、货币时间价值、会计社会效益与社会责任等会计观念融合创新文化,建立有效的适应单位发展的财会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准确把握不同收入性质的会计核算体系,有助于会计创新文化的构建。

    综上,会计要素与会计文化要素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显示了会计文化的内涵及其标准。会计要素与会计文化要素对应关系见图1。

    六、会计要素与会计文化要素的动态平衡分析

    结合图1,看出会计要素之间存在动态平衡关系,反映资金的存在形态和获得资金来源的途径。这为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提供了经济管理信息,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一项收入的增加将引起一项资产的增加或一项负债的减少;一项费用的发生将引起一项资产的减少或一项负债的增加,可见,各会计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会计账务体系。从会计要素的内涵渗透出会计工作的物质产品、会计法规制度的制定、会计规范的操作技能、会计人员的价值观、道德观、会计人员的创造性等,这些都是会计文化要素中的元素,从而,亦可形成会计文化要素的动态平衡关系。会计文化要素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外在表现或物化形式,属于隐性物质形态(硬文化);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创新文化都是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形成,属于非物质形态(软文化)。隐性物质形态中的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构建的前提,制度文化成为行为文化的规范,主导决定着精神文化的发展方向,把握创新文化的适用性和时代性;反之,非物质形态文化要素的优化组合、有效构建,也能够促进物质文化建设更加丰富,制度文化建设更加完善。会计文化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构建了一个多角度、多元化的会计文化体系。

    总之,通过以上对比分析,从会计要素和会计文化要素间的相互对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及各自动态平衡关系中,揭示会计文化要素的真正内涵,促使会计文化的构建更加具体化,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有效发挥会计行业组织功能并确保其健康有序运行。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