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2]
发布时间:2013-01-16 点击数:3242 正文:【
放大 】【
缩小 】
简介: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在近20年的发展里程中,内部审计在我国已初具规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内部审计无论是在制度上,还是在人员安排及认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笔者就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
(三)有重点、分层次地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规划
对集团公司的审计,审计委员会是代表集团利益进行内部审计监控的,应从集团公司的角度来考虑,本着保障出资者利益的原则,围绕出资者的资产所有权、法人财产经营权进行内部审计。(1)集团公司和全资子公司是内部审计的重点,应全面开展上述所提及的范围和内容。(2)对参股企业,以保障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为目的,仅就其投入资本的使用情况进行合规性审计和经营绩效审计,保证投入资本的合规、合理使用,保证成本、利润核算及分配的真实合法。(3)与集团无资金纽带关系的协作企业,由于与集团的关系是由双方契约或协议决定的,因此对协作企业只需对其提供协作的事项进行调查,以及对相关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另外,集团公司审计委员会在对与母公司有资金纽带关系的子公司进行审计时,还要对投入资金前后的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进行审计。
(四)在审计策略上采取参与、合作的方式
参与式审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审计开始时,就对被审部门抱着信任态度,与他们讨论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计划采取某些审计程序和方法的理由,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2)征求被审部门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合作;(3)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并探讨改进的可行措施。(4)向被审部门报告期中审计结果,以便及时就地解决和改正存在的问题;(5)提出最终审计报告时,采用建设性的语调,重点放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改进的可能性和改进措施上,被审部门已经采取的改进行动也包括在审计报告中,以反映他们对审计工作的积极态度。
(五)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合理配备审计人员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存在,应该有一套公认的职业规范,即把内部审计纳入规范化的轨道。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否真正地能为企业实现其最终目标服务,不仅要有完善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作为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批合格的、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我国内部审计水平,应该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入手,为此,可以建立内部审计人员资格认定制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内部审计行列中来,另一方面也可较大幅度地提高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同时把考试和考核、培训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对内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教育,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上,要统筹安排。首先在人员结构上,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结构:一是人员的业务水平结构。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应注重高级、中级和初级审计人员的配套和合理的比例。二是人员的专业技术结构。三是人员的年龄结构。要有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人员和富有革新精神的青年审计人员合理结合,取长补短,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在任免权限上,人事任免权的设置要从客观上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超然独立性、权威性以及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质量。
(六)转变领导者对内审的认识
提高领导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的思想要实现由“要我审”到“我要审”的转变,实现由被动地接受审计人员的审计到主动请审计人员审计的转变。
(七)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内审制度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法律不健全。目前,我国还缺乏完整的内审法律保障,现有的关于内部审计的法规依据主要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其法律级次明显偏低,内部审计的准则和工作规范等目前尚未制定。因此,制定企业内审的法规,保证内审的合法身份,使内审工作有法可依,内审人员有章可循,这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