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会计论文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探析[2]
发布时间:2012-09-11 点击数:3768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国外高等学校只负责教学、科研,师生的住宿、饮食等后勤生活事项不由学校负责,而是交由社会去完成。在我国则不同,受到传统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后勤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运行模式和管理体制,造成高校内的后勤机构设置重叠、资产使用率低下、分散高校领导精力以及 ...

    3.深化人事制度

    全面推行干部聘用制和劳动用工合同制,引入竞争机制。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建立灵活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畅通人员进出渠道,增强用人制度的灵活性。彻底改变后勤人员收入由高校财务负担和套用行政人员工资级别的状况,纳入社会的统筹和保障体系。后勤部门实行定岗定员,竞争上岗,压缩人员编制。但在用人制度改革中应注意“新人新政策、老人老办法”,妥善解决好分离出来的后勤人员的社会福利保障问题,使职工们认识到后勤服务社会化不是简单的人员减少,更不是抛弃大家,而是让广大后勤职工把自己与高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改变原有的不合理的分配机制和工资机制,激发和调动后勤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4.改革资产管理制度

    高校的资产都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其所有权归国家。后勤占用和使用资产基本都是无偿的,提供的保障和服务也是无偿的,存在淡薄的产权意识。后勤社会化后,高校的一部分非经营性资产就转变为经营性资产,出现了资产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两者关系,在明确产权关系的基础上,确定各自的债权利。

    5.加强队伍建设

    后勤服务社会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质变,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后勤队伍。高校的后勤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不全面、年龄偏大等现象,所以,加强后勤岗位的队伍建设是社会化的首要任务。要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关键是抓住“人才”,人才是赢得市场的重要因素,通过高校内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吸引德才兼备、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利用公开招聘、公开竞聘、人才引进、专项培养等手段,快速地建设出一支政治觉悟高、专业性强、知识面广、年龄结构合理的后勤服务队伍,以满足后勤服务社会化的人才需求。

    6.建立科学管理体制

    要坚持“集约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市场化运作”的思路,不断提升后勤产业的科技含量,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后勤服务社会化发展的进程。实行灵活多样的经营形式,利于高校的原有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后勤经济。目前后勤服务社会化已得到许多高校的普遍认可和实施,但具体方法目前尚未定论,各具特色。关键是,高校后勤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服务方式上要克服传统的旧模式,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自己的经营活动,真正运用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把后勤服务真正推向社会,要把市场能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把社会能办的事情交给社会,这样既能充分利用社会专业力量提高后勤服务服务质量和水平,又可减少机构和人员,节约开支,为高校和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7.争取多方面支持

    后勤服务社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高校内部,也涉及社会各层面,具体实施这项工程,除应有一套科学、严密的计划方案外,还应与工资政策、劳动用工政策、物价政策、工商税务政策等配套进行。一方面,要多方位、多渠道的争取财政、税务、金融信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必要支持。特别是在社会化的初期阶段,财政的支持不能少,应在某些方面增加必要投入,扶植其发展;在劳动工资、人事编制等方面也要对应放宽政策,加速其发展。另一方面,要取得高校师生及后勤员工的支持,在社会化改革过程中,要不断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他们的切身利益,使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出来,是后勤力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主观因素。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看,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问题是必须去做、去探索、去落实的一项大事。后勤与学校的分离,不是简单的“一走了之”,而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转制过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学习,不断地发现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先进经验,在满足高校办学需要,为学校和学生提供好服务的前提下,将高校后勤服务行业回归社会,让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而为高等教育事业提供科学、合理适应高校发展的后勤保障服务。高校推进后勤社会化后,进一步密切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了人员结构调整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Total:212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