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政府公共财政财务会计改革的思考[2]
发布时间:2012-08-07 点击数:3933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 会计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会计制度现存的“高层财政高聚钱、基层财政长官预算,人大批准流于形式,政府采购质次价高、工程招投标暗箱操作、责任追究不力”等弊端。减少政府弹性开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实现财务绩效的公开和透明。使会计制度建立在政府公共管理需求之 ...


    三、政府会计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政府会计制度,加强政府审计并强化对审计成果的运用

    统一完整的政府会计制度可以有效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为各预算单位会计工作的执行提高规范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公众和相关部门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和财务报告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同时,加强政府独立审计,有助于监督和检查政府受托责任和管理公共财政的履行情况,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和效益(果)性。加强政府审计及成果运用,降低舞弊风险,提升政府公众形象,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二)明确政府会计目标

    在政府管理领域,新公共管理理念主要强调将竞争机制运用到政府管理中,从政府运行成本-效益原则考核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政府作为公共责任主体拥有财政资金、绝对的人力资源、区域综合资源的管理权和使用权;政府有责任做好业绩评价,真实反映财政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将财务信息公告于众,接受公众的监督。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由此,政府会计目标是对政府资产和负债进行连续、全面、客观公正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真实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三)政府会计的确认基础应由收付实现制逐步变为权责发生制

    当前,我国政府会计核算所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即会计主体只有在收到或支出现金时才进行会计记录,而不管其是否是当期实现的收入或当期应负担的费用。这与会计主体当期的真实经营成果不相符。它不能真实和公允的反应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无法客观反映债务等相关信息。从国外政府会计改革的大趋势看,政府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已是大势所趋。

    (四)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会计计量模式取代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

    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所反映的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产负债情况,无法反映当前资产负债情况。因此,应逐步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引入到政府会计中。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尚需完善,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时,须谨慎。

    四、改革的大体步骤

    一是从制度模式逐步向准则模式转变。应在会计中明确要素,明晰分类,分别核算。

    目前我国实行的政府会计比较简单,资产并未按流动性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负债也并未按流动性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将政府资产分为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负债一般分为确定性负债、较不确定性负债和不确定性负债。分类不明晰,核算操作性不强,易增加政府行政风险和债务危机的潜在性。应按统一的标准,将政府会计各要素明确类别,分别核算。会计规范从制度模式逐步向准则模式转变,加强政府会计实务探究,融合总预算、行政、外资、变相平台资本营运公司、事业、国有基建、基层财务会计制度等的相关核算内容,并涵盖政府受托经济责任的全过程,仅对突发的特殊事项实行例外原则。

    二是加快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改革。

    为改变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资产负债项目不完整、价值失真、成本核算不全、报表结构不合理、投入-效率(果)脱钩等问题,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兼顾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目标,重构会计体系;基建会计纳入单位“大账”,全面反映单位或部门的资产负债状况,引入权责发生制和效益准则体系,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改变“免费”资产资源的管理模式,完善成本核算;改进财务报表结构,完善财务报告与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审计监督与审计成果运用的保障体系和机制等。

    五、结语

    为满足公共管理需求,迫切要求政府会计改革。当前,会计目标强调通过政府披露的会计信息对公共管理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价。会计改革应把确定会计总目标、界定会计主体和选择会计基础等问题作为改革的首要任务。总目标是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真实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其会计报告主体可分为基本政府和基本政府的组成单位,构建多层级的会计报告主体和交叉结构的监管体系。会计的确认基础应由收付实现制逐步转为权责发生制。

Total:212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