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同于传统的企业制度,最根本区别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抗衡的机制,用它来管理和控制企业,包括导向、激励、凝聚和约束等多方面的管理内容。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基本方向。一个良性运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激励企业较好地使用资源,更快地促进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目标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决定着财务管理目标,而财务管理目标又是一把双刃剑,既服务于企业目标,又可能制约着企业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有“股东至上”和“共同治理”两种基本模式,“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追求的是股东所代表的利益最大化,而“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正确清楚地认识公司内部治理的逻辑和总体目标,进而确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将对公司的财务管理良性循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促进公司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二、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一)“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在“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下,理财目标主要是通过合理经营为股东财富创造最大化。在股份制的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股票数量和股票价格组成,在股票数量一定的条件下,股票价格上升至最高时,股东财富也就达到了最大,股东财富最大化间接转换为股票价格最大化。“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综合地考虑了所有风险因素,风险的大小会影响股票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应避免企业追求利润的短期化行为;即公司的股票价格不但会受目前的利润影响,未来预计的利润也会对企业的股票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既要考虑提高公司利润,还要衡量股东投入资金的成本,不能忽视相对比较损害股东利益的因素。因此,纯粹用股票市价或者每股市价的指标来判定公司价值的大小是片面的,同时,公司的发展还将为国家、社会、客户和员工创造一定的财富。
(二)“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在“共同治理”公司治理模式下,企业即要重视股东的利益,又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即要强调经营者的权利,又要强调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理财目标是。
一是考虑财富资本拥有者的资本增加最大化,债权者的还债能力最大化,公司对社会经济创造的贡献最大化,公众的经济责任、绩效最大化,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工资收入最大化及企业税后利润再分配的财务要求,使企业经理、员工的个人收入、企业的赢利、个人的资产积累及企业的长远发展联系在一起。
二是财务责任社会化,从利益相关者的立场出发,企业不仅要考虑资本投入者的财务要求,还要考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财务要求。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归入财务管理目标体系是“利益相关者合作”模式下的必然选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例如:为国家创造财富,依法合理纳税、维护公众利益、保护环境、支持福利事业的发展等。
我公司的企业宗旨是:诚信、敬业、创新、超越,以科技成就国家(股东)、社会、客户和员工。公司全套引进国外电流电压传感器制造技术,研发TQG和TET两大系列电流电压传感器,压力、温度、速度传感器系列,在轨道交通、工业变频器、风力发电等领域应用广泛。良好的公司治理模式有助于企业完成其设立的经营管理目标,也有助于企业在社会大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更有助于企业自身、员工及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是企业理财目标的理性选择
财务管理是公司治理的方式之一,也是公司治理的规范手段。只有设定了与公司治理结构一致的理财目标,才能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实现公司目标。“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体现了企业产权的共同分享,企业的税后利润分配由股东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从产权理论方面考虑,“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的目标适应当代企业的所有权共同分享的状况。“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不仅考虑了物质资本持有者的权益,也考虑了人力资本持有者的权利;同时,也考虑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企业短期行为,致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共同治理”的目标既考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又重视了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