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成本控制之研究
发布时间:2011-08-12 点击数:2114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事业单位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它是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导致了其成本意识淡薄,资金使用效率低。从提高事业单位财务效益的角度出发,加强事业单位的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势在必行。  一、事 ...
事业单位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它是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导致了其成本意识淡薄,资金使用效率低。从提高事业单位财务效益的角度出发,加强事业单位的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势在必行。
  一、事业单位成本控制概述
  事业单位不同于生产型企业,它不具有社会生产能力和国家管理职能,也不以盈利为目的,它是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人民物质生活丰富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组织。
  事业单位成本是指事业单位根据其自身业务特点,参照企业成本管理方法、成本开支范围,制定相应的费用归集和分配标准,计算出其内部开展业务活动的成本费用额。
  我国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从核算内容上看,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内容不完全。工商企业实行制造成本法核算成本,将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成本费用划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并按车间、厂房、部门合理分配,成本核算内容和体系都很完整。但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内容并没那么多,它根据事业单位日常开展活动需要而确定,没有完整和统一的体系。
  其次,从核算形式上看,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比较简单,因为其日常涉及的活动范围比较单一,不及工商企业复杂。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仅仅是对耗费的归集和加总。
  再次,从核算方法上看,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方法不严格,没有统一的方法,对于一般的工商企业,成本的分配和归集可以使用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法、代数分配法、约当产量法等。而事业单位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条件,各项成本费用的界限无法划分,计算分配也难以区分。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对事业单位实施成本管理,制定成本开支范围和管理制度,取代了出资人和经营者的成本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目前对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的力度和具体措施已明显不够。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服务活动和有偿服务活动不断增加,收入规模也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单位为了加强内部管理,很有必要进行成本管理。正确的成本控制方法不仅能开源节流、提高事业单位员工积极性、增加事业单位的正效应,还可以节约社会资源、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提高。事业单位的业绩不是主要着眼于经济效益,更多的是以社会效益作为其经营成果的衡量标准。
  二、我国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员工成本意识淡薄,成本控制观念落后
  我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计划经济时代,在那个时代,国家财政是供给型财政体制,各项事业由政府拨款、财政是主要的资金供给者,事业单位成为典型的寄生虫。既然有财政提供资金来源,就增加了事业单位的依赖性,事业单位低效运行、不计成本、不计效益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不注重成本控制、没有危机感的现象,导致事业单位损失浪费严重。
  (二)缺乏科学的成本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虽然有成本控制的理论框架,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配合,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某些单位甚至连原始记录、发票管理、资产盘点、资产验收等基础管理制度都不完善;有些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一些制度,但只是流于形式,不讲实效。而且,由于事业单位缺乏一个严格的成本控制管理制度,从而导致事业单位成本控制工作呈现失控状态。
  (三)成本核算体系陈旧,缺乏理论创新
  事业单位可以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类型,全额拨款就是所有的钱都来自财政预算拨款;差额拨款就是单位要有部分收入,不足的部分从财政拨款里解决;自收自支就是财政上不给钱,所有的钱都要自己解决,这类单位都有自己的收入途径,由自己经营管理。上面的三类从是否具有经营能力上看,分为经营性事业单位和非经营性事业单位,两者的会计核算基础不一样,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另外,对于经营性事业单位,由于多项活动的成本不能合理划分、费用难以适当分摊,使得成本核算困难,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也不利于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完善措施建议
  (一)增强员工成本意识,鼓励节约成本
  在现行体制下,事业单位的成本意识淡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改革成为必然,自收自支型事业单位则要走向市场,自食其力。
  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经济活动的开展伴随着成本的发生,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人,在于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领导人员应发挥指导能力,制定成本管理的目标和具体方案,然后下发到下面的工作人员,规定工作人员坚守原则,贯彻实施。工作人员应该养成节约的习惯,掌握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理论知识,脚踏实地为单位服务。成本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物化劳动的浪费和人力劳动的浪费。只有提高员工的成本意识和自身素质,才能减少物化劳动和人力劳动的浪费,从而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二)建立以成本为中心的预算支出制度
  国家政府相关机构应对各部门每项支出是否节约和有效进行评估,运用财政手段将行政管理的效率与公共资源的分配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优化资源分配、避免浪费的目的,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成本标准和分析方法,形成一套完善的成本效益体系。
  首先,财务体系的完整不仅体现在财务指标核算系统中,也体现在财务报表充分性中。也就是说,事业单位也要细致地核算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并计算各期损益,对本身的收支情况心中有数。
  其次,财务制度用文字形式对各项具体操作做出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成本起到直接控制的作用,可以督促成本控制的作用更好的发挥;避免财产物资的浪费和流失,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的利用效益。财务体系的量化分析和财务制度的文字约定相结合才能确保成本控制制度的实施。
  (三)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加强成本考核、监督制度
  事业单位应立足于宏观与微观环境,完善成本管理体系、组织成本考核工作,加强成本审核监督,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提高单位全体人员成本意识。同时,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单位财产的安全和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单位的经营效率以及促进单位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
  总之,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应确立成本控制的重要地位,并建立一个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成本控制水平。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