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造环境下作业成本法的应用[2]
发布时间:2011-04-01 点击数:4125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罗宾·库珀(Robin Cooper)和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卡普兰(Robert·S·Kaplan)首次明确提出了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为ABC)这一概念,对ABC的现实意义、运作程序、成本动因选择、成本库的建立等重要问题进 ...

  结论:
  小批量个性化定制产品的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要比传统成本制高出很多,因为这种产品的工艺相对复杂,占用间接费用的资源也就相对更多。
  传统成本制下假设两种产品生产不论工艺,都按照直接人工小时分摊制造费用的方法。显然扭曲了产品成本的真实信息。
  作业成本系统给腾飞公司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这样的产品成本信息可以促使公司管理层重新从战略层面审视公司产品的定价策略、产品设计以及改进赛车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系统同时也为公司对生产过程进行深入的作业分析提供了指南。例如,零部件的收发费用在赛车的生产中成本高昂。可以重新安排生产批次或者尽量使用标准件。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对产品间接费用的分配更为合理。
  三、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
  1.(1)成本计算对象的不同。传统的成本计算一般以企业的各类产品为成本计算对象;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对象主要有资源、作业、作业中心等。因此,作业成本法拓宽了成本计算对象的范围,这样计算出来的成本信息更加能够满足企业管理者的需要。(2)成本计算标准的不同。传统成本计算法是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按单一的分配标准进行分配;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最大的不同在于要确认作业的成本动因,按照产品消耗作业的多少计算产品成本,形成按成本动因多标准分配的模式,消除了传统的单一分配标准中人为设定分配标准的影响,提高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3)费用分配思路的不同。由图1可知,传统成本法的分配思路是将制造费用以单一标准直接分配到产品中去;而图2则反映,作业成本法下按成本动因归集制造费用入作业成本库,再以各成本库特有的分配率将费用分配入产品。
  2.作业成本法的优点。“作业”是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成本对象,可以提供各项作业耗费的成本信息,因此能为管理人员展开作业管理并改善作业链成为可能。作业成本法是更广泛的完全成本法。对于营销、产品设计等领域发生的成本,只要这些成本与特定产品相关,则可通过有关作业分配至有关产品(或其他成本对象)中。这样所提供的成本信息更有利于企业进行定价等相关决策。所有成本均是变动的,有利于企业分析成本产生的动因,进而降低成本。
  3.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环境。(1)企业自动化程度大,技术先进,反映在制造费用占总成本比例大。(2)企业规模大,产品种类繁多,品种之间数量差异大。(3)品种之间成本差异大,各个产品需要技术服务的程度不同,即技术层次不同。(4)现有成本管理模式不适应企业管理要求,现行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受到怀疑。(5)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激烈。越是竞争的产业越需要有正确的价格策略,而正确的成本信息是制定价格政策所不可缺少的。(6)企业的成本分析出现盲点,需要利用ABC法来确立正确的成本。(7)具有一定的信息化水平,便于数据采集与分析。
  4.作业成本法使用注意点。(1)作业成本并不提供绝对精确的成本信息。(2)作业成本计算复杂,手工计算难以发挥作业成本的效果,运用计算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作业成本的实施难度和计算难度。(3)实施作业成本法可以在不影响现有成本核算体系的情况下进行,也可以两种成本方法并行。
  作业成本法从产生至今,广大学者们对它进行了大量修正并在企业中进行推行。实践证明,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相比,核算程序更加科学、计算结果更加准确,它的产生对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运作和提高竞争能力均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现状表明,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已初步具备了应用的条件。我国企业还需加快对它的研究,并应结合各企业特点,争取早日加以应用。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高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业成本法必将在我国制造企业中得到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胡玉明.高级管理会计.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孔龙,陈茜.简析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融合.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1)
   3.李艳芳,李小爽.你的顾客都是上帝吗——兼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商场现代化,2007(1)
   4.黄栋栋.论我国作业成本制度的设计.科技咨询导报,2007(1)
   5.王利豹,姜旭英.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体系及作用.会计之友,2007(3)
  6.道格拉斯·希克斯.陈工孟,王霞,高宁译.作业成本会计——在中小企业的实施方案(Activity-Basede Costing Make It Work For Small And Mid-Sized Companies Second Edition)[M].(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Total:212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