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的分析
发布时间:2007-02-08 点击数:2112 正文:【
放大 】【
缩小 】
简介: 为了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地区经济合作,我国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强调,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进一步开放价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培育和发展商品市场、资金 ...
为了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地区经济合作,我国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强调,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进一步开放价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培育和发展商品市场、资金、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推动区域贸易和生产要素的区域合理流动,加快地区产业结构的和合理化调整,为“十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各区域之间产业优势比较:
东部地区的优势产业:电子工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工业、精密仪器以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轻纺工业等。这些产业明显体现了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源及技术、劳动力与资本优势,并且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与较长的产业链,各行业的技术现代化水平较高。
中部地区的优势产业:机械制造业、建材工业、冶金工业以及煤化、盐化、磷化为主的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等,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优势,也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但是成长性不高,面临比如发展空间有限、设备老化、附加值不高等发展困难。
西部地区则主要集中于资源相关的产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天然气开采、旅游业、畜牧产品,这些产业均为资源型,耗能高、产量大、附加值低,没有形成产业链,多为原材料与初级产品。
东北地区:所谓老工业基地,主要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前以及20世纪50、60年代(部分为70年代)形成的,国家进行了大量投资、生产规模大、历史上曾对我国经济起到很大作用、做出很大贡献,但现在却表现出产业结构老化、产品不适应市场、技术落后、体制陈旧、产业竞争力下降、陷入整体困境的工业基地。东北三省的原油产量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其中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钢产量占全国的1/8,重型装备制造业,军用飞机、核潜艇等重要的军品生产任务均在东北。
我国各区域之间的综合比较 单位:(万人)
地 区
人口
矿产资源 人均GDP
就业
人数 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
丰富 相对
丰富 贫乏 相对贫乏 排名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
学
东部
沿海
地区 北京 1375 - 是 - - 2 629.0 8.2 40.9 31.1 18.0
上海 1640 - - 是 - 1 692.4 13.3 42.9 28.1 11.6
江苏 7304 - - 是 - 6 3565.4 29.4 41.1 13.2 2.6
浙江 4593 - - 是 - 4 2772.0 37.7 36.8 11.2 3.2
海南 756 - - - 是 16 339.7 27.6 43.0 15.9 3.2
福建 3410 - - 是 - 9 1677.8 42.2 30.3 11.7 3.8
山东 8997 - 是 - - 7 4671.6 31.4 39.7 10.3 2.1
广东 8523 - - 是 - 5 3962.9 35.7 39.8 14.9 5.1
西部
地区 重庆 3051 是 - - 21 1624.0 46.1 31.1 8.0 2.3
四川 8235 是 - - - 26 4414.6 42.6 31.6 9.1 2.5
贵州 3525 - 是 - 31 2068.2 42.9 23.7 6.6 2.8
云南 4236 是 - - - 29 2322.5 46.5 24.4 6.5 1.6
西藏 262 - - - 是 24 124.6 42.1 2.6 0.5 0.5
陕西 3536 - 是 - - 20 1784.6 31.4 37.8 14.4 3.8
甘肃 2512 是 - - - 30 1187.2 32.1 30.6 11.3 2.1
青海 482 是 - - - 18 240.3 25.9 20.3 7.7 2.7
宁夏 548 是 - - - 25 278.0 26.1 32.5 12.2 4.4
新疆 1846 是 - - - 13 685.4 36.1 31.6 14.7 7.8
内蒙 2332 是 - - - 10 1013.2 31.6 36.2 14.2 4.8
广西 4385 - - - 是 27 2543.4 43.3 36.7 8.2 1.2
中部
地区 湖南 6327 - 是 - - 23 3438.8 39.5 39.0 12.0 2.4
湖北 5951 - 是 - - 19 2452.5 33.8 36.8 13.7 4.6
安徽 5900 - 是 - - 28 3389.7 36.3 37.4 8.1 2.3
河南 9124 - 是 - - 17 5516.6 29.3 47.5 11.1 1.9
江西 4040 - - 是 - 22 1933.1 43.2 35.7 10.9 2.4
山西 3247 是 - - - 15 1412.9 29.5 46.0 14.3 4.6
东北
地区 黑龙江 3642 - - - 是 12 1631.0 29.1 43.7 15.7 6.6
辽宁 4182 是 - - - 8 1833.4 31.6 36.2 14.2 4.8
吉林 2680 - 是 - - 14 1057.2 32.0 38.8 19.7 6.1
其它
地区 天津 984 - - - 是 3 410.5 21.8 40.7 23.7 10.3
河北 6668 - 是 - - 11 3379.6 30.9 43.8 13.7 2.8
资料来源:根据《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有关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证明,在现代经济中,影响经济增长差异的要素中,物资因素对经济差异的影响力度为30%,其余的70%影响主要是来源于结构因素和知识因素。如上图表中存在的差异,说明了东、中西部地区要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把矿产资源和人力、技术和资本资源有效结合,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地区发展途径不同。或许与传统有关,但是更主要的是与后来采取的政策有关,整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从一开始就不相同,不相同的路径就产生不同的结果,特别是建国以来,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事实上并没有在全国均等贯彻。比如东北地区、上海地区,计划经济在那里真正落实了,但是,像浙江地区,由于各种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全面地落实。 [2]
二是,立足于中央的发展战略的推进策略。大的战略最早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然后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复兴,现在是中部地区的崛起。从中央角度只要说要优先发展什么,就一定会对一些地区有优惠,对另外一些地区没有优惠,这样,没有优惠政策的地区就会采取要素流动,到有优惠政策的地区去。因此,每个地区事实上执行的政策是不一样的,而且,由于中国行政势力的特殊性,就造成了地区之间差异的存在。因此,各个地区就出现了为争取中央倾斜,不去致力于建设稳定的统一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而是通过各种渠道,在中央“ 跑”项目。
三是,人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差异。例如上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人均GDP,还是从受教育程度来说,东部沿海地区都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三、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节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和环境保护,实现既快又好发展,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走在全国前面。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二)对于西部地区:继续实施努力加大对西部地区重大项目支持;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着力支持重点地带、重点城市和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确保青藏铁路、三峡三期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新开工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抓紧研究制定后续相关政策。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风沙源和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支持发展优势产业和建设特色资源加工基地。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西部地区对外经济发展。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各地不同的产业基础、企业状况与地域情况,选定各自的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带动自发形成的方式,结合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工业园区的调整、老工业区的搬迁、招商引资等方式,围绕主导产业,将一些相同、相关与相近的企业逐步集中到某一特定区域内,加以一定的政策扶持,快速培育与发展出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如沈阳原有金杯客车厂与中华轿车厂,加之新进入的宝马轿车厂,具备了发展汽车制造业集群的良好基础;大连拥有大连新船重工、造船重工和渤海造船三家造船企业,具备发展成为船舶制造业集群的基础;鞍钢、本钢、抚钢以及为民营企业西洋集团公司所收购的沈钢、海城钢铁厂,具备发展钢铁制造业集群的良好条件。 [3]
(四)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充分发挥中部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才优势,重点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因此,无论从中部地区所具备的优势、发展潜力看,还是从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趋势看,只要中部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加强了,就能集东、西部长处和优势于一身,可以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既可以为东部地区提供广阔的需求市场,又可以辐射和带动西部地区发展。
一是,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中部六省合作。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作为我国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必须要求中部六省加强合作联动。只有中部六省建立有效的合作联动机制,才能对促进崛起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协调解决,中部地区才能形成整体合力。要形成中部地区联动的理念,如,“协作、互利、共赢”。要对联动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规划,就内容来说,可涉及体制改革与创新、结构调整和产业分工与协作、资源整合、市场开放、文化建设等;就方式来说,可采取大范围与小规模相结合、高规格与多层次相结合、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政府引导与民间促进相结合的办法等,以及其他方式来组织实现合作联动。通过合作联动,使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更好发挥,能量得到释放。
此外,加快融入东部地区发展进程,不断增强中部地区崛起的助动力。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并充满活力,赢得世界范围的广泛赞誉。因此,国际资本看好中国,推动了向中国特别是向东部转移优良资产的进程。中部地区要利用这一好的机遇和条件,全面实现两大地带的全面对接,包括区域联合对接、产业转移对接和发展环境对接。搞好这种对接不失为东部带动中部地区加速发展的一条捷径。当前,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对接方面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势头,有的向京津唐地区对接,有的向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对接,这些举措,为中部地区近几年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今后,仍要接轨的广度和深度,为中部地区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和动力。
总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在发展目标上是不一样的,我国政府提出了发展区域经济战略,主要是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居民收入的差距,在“梯度”开发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各个区域之间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区域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方式不断创新,逐步由传统的政府主导下的“对口支援”转向市场体系下的多元化。进一步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尽快走出城镇化发展的滞后期,促进地区经济的比较优势的发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人与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以及“代际公平”原则。
参考资料:
1、梁积江 《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思考》p118,p106.
2、胡鞍钢《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
3、钱平凡:“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3年第125期。
4、付志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2004年9月20日财政部科研所讲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