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预算管理作为高校整体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的有效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国家教委《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颁布实施,预算执行审计在高校普遍开展起来。如何做好高校预算执行审计,是当前内审工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一、高校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现实意义
高校的财务预算执行审计是对高校的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财务决算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的系列活动。预算工作是高校财务工作的中心内容,各项收支均在预算中反映,资金能否做到优化配置主要体现为预算的合理安排。高校财务收支管理能否真正做到有计划、有控制,关键在于预算执行是否“硬约束”。因此,预算及其审计关系到整个高校的正常运行,关系到经费管理的好坏、经费使用效率的高低,努力搞好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
审计部门依法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能有效地防止在资金使用上不能量力而行的种种弊端,促使学校正确处理需要建立或潜在的关系,力争达到综合财务预算平衡。
(二)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宏观管理
审计人员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结果的分析,对相关经济指标的计算,对重点项目和对象的经济效益分析,客观评价资金使用效果,为学校领导宏观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经济信息。
(三)有利于拓宽审计领域,扩大审计影响
学校内审工作,每年多是对某项目进行财务收支审计,但并没有对学校预算的编制、执行进行全面审计,审计部门对学校财务状况缺乏全面了解,在审计工作中,也就不可能从学校财务管理的角度考虑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是拓宽审计领域、扩大审计影响的需要,同时又能促使学校审计部门全面了解、掌握学校财务状况,从学校财务管理角度出发,监督学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情况。
二、高校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问题
预算管理作为高校整体管理的有效方法,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但在对高校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发现,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在机制、内容、控制等环节上仍不完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些高校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的机制。例如: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完整、规范有序的财务预算审批程序;预算编制不科学和不准确、预算指标未下达和预算指标调整存在随意性;各个部门在整个预算管理过程中缺乏协调性,各位领导往往从自己分管部门或业务出发,极少考虑其他部门及其业务,全校一盘棋观念仅停留在口头上等。
(二)财务预算内容不完整、不全面
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校编制的预算只是教育事业费的收支预算,而没有将科研收支预算、基建收支预算、产业经营收支预算和其他收支预算纳入高校的预算编制工作,未能体现出“大收大支”的预算编制原则。
(三)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协调
忽视部门预算调查,长期以来形成一种习惯思维,认为预算只是财务部门一家之事,各院系、部处参与性不够,缺乏自下而上的预算基础数据,突出存在部分院系年底突击花钱,而部分院系年中便无钱可花等问题。
(四)预算支出的效益性重视不够
虽然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但部分高校仍然存在损失浪费现象,有限的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不高。例如:有的超编严重,导致应该用在教学和科研上的钱用于招待宴请;有的不按规定标准开支,大手大脚;有的投资不讲回报或回报不高,甚至造成投资无法收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