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民营企业家等战略决策者的心理状态分析。有结论说中国的CEO专注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和日益倍增之销售目标;而国外的CEO在中国主要积极寻求高附加值相关的增长。民营企业家们对超速发展的普遍偏好,实际上是“过度自信”、“泡沫”、“有限理性”和“羊群效应”等心理上的行为反映。CEO的性格与投资决策有相关关系:CEO通常都过于自负,迷信自己的领导能力,高估自己为公司创造价值之能力,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对于何时投资、以何种方式投资以及投资多少等往往会犯系统性错误,总是认为自己投资之项目意义非凡。
还有学者直言,规模超速增长的诱惑令CEO们无法抗拒:①打造商业帝国的梦想;②迅速反应并调整步伐适应市场扩张的节奏给人带来的成就感;③速度掩盖公司内部的矛盾混乱所创造出的一片虚假繁荣。对中国CEO们的上述描述当然不仅限于民营企业家,但对民营企业家更具针对性。
其次,关于企业经营环境分析。中国民营企业始终存在一个独特的中国式商业环境,尤其是宏观政策、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间错综复杂、多变的关系:①中央关于发展民营企业的宏观政策大体走势是明朗的,而且越来越开放。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者经济平等竞争、互相促进新格局”。不过在过去30年中,针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政策始终是起伏跌宕的,虽已入世6年了,但包括税收等经济政策“最有利于外企,最不利于民企”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太大改变。②中国经济每隔数年必有一次重大的宏观调控,每次调整中“受伤最严重”的多是民营企业。一旦民营企业冒进上游重工行业或垄断行业,其政策风险往往大于任何经营风险,并成为财务风险的渊源。③很多时候大民营企业的“先做大再做强”战略是出于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强力推动。还以山东晶华集团为例:按苗建中原来的设想,晶华集团只应在自己拥有技术优势的水泥、玻璃等主业领域内进行扩张,但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下,晶华集团最终收购了与自己主业并无太多关联的凯元热电厂。由德州市发改委主持投资的凯元热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5月,主要目标是为德州经济开发区供电供热。然而第一批设备投产后,由于煤价上涨等因素,电厂亏损严重,政府无力承担这个大包袱,便于2005年5月将凯元热电厂零转让给了晶华集团。虽然是“零转让”,但要让整个电厂按原规划建成,晶华集团还需投入约20亿元,并且该电厂的市场前景并不明朗,有可能继续亏损。另外,虽然晶华集团是百分之百的民企,但还是要背负一定的发展任务,政府对每年利税都有明确要求。实际上,地方政府出于GDP快速增长目的,会对民营企业特别是已经处于高位增长的大中型民营企业的增长速度再度推波助澜。一批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够短期内爆炸性成长的基本路径是:民企总是希望充分利用当地政府“寻租”,而当地政府也想利用民企谋求发展政绩,于是政府不惜提供大片土地扶持或其他政策优惠给企业,企业会对取得使用权证的土地立即进行评估,银行按照资产评估价或者适当折扣后给予民营企业贷款支持,企业规模因此迅速膨胀。
面对特殊的中国商业环境,民营企业“财富神话”与“崩盘悲剧”只有一线之隔。中国民营企业的战略规划“西方管理学抑或欧美大牌教授”不能讲授,但今天笔者还是要鼓足勇气对中国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们讲授几点:①民营企业务必不能把中国境内的外企、大型国企当作公司发展的标杆,而且最好不要与大型国企、外商资本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市场、资本市场上正面发生“短兵相接”。②如何游刃于变化多端、错综复杂的政企博弈之中,始终在挑战民营企业对环境的分析与应对的能力。民营企业应该把握的基本方针是“有理、有利、有节”,特别是对于地方政府给予的种种优惠和特殊关爱,经营者们多作些扪心自问:作为高度理性的人(或政府),其具体动机何在?企业能承载这么多、如此大的“优待”吗?如果情况突变,又该如何应对呢?③谨慎利用财务杠杆。对于依靠低价取得土地再通过评估增值价格获取金融贷款解决超速增长的资金瓶颈,这是财务理论上的衍生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隐含双重风险:一种被衍生的土地权证的估值风险;另一种是衍生负债的金融风险。重复一句财务理论上的金科玉律:只有股权性的权益资本才是满足可持续增长的最安全的资金来源。
最后,分别从心理学和企业经营环境两个方面总结结束本文,对于规模增长速度的战略规划,从行为心理上,期盼民营企业家们记住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格言:存天理,灭人欲。从当今社会商业环境分析,则必须深刻领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