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提升财务分析水平
作者: 王棣华 李攀 中国会计报 发布时间:2009-06-22 点击数:2209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会计信息化的兴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随后的20年我国的会计信息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一批靠自主研发颇有声誉的财务软件公司,其生产的财务软件在很大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会计记账工作逐渐由手工系统转向计算机系统,会计账务工作变得标准化,会计信息时效性 ...
会计信息化的兴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随后的20年我国的会计信息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一批靠自主研发颇有声誉的财务软件公司,其生产的财务软件在很大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会计记账工作逐渐由手工系统转向计算机系统,会计账务工作变得标准化,会计信息时效性也得到了增强。而且国内近几年一直致力于XBRL的研究和应用,这将使会计信息格式适应国际化标准,数据的抽取和分析更方便。会计信息化的这些特点对财务分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提高了分析数据的准确性

  首先,使用财务软件使得会计原始数据一次录入即可,避免了多次录入的误差。

  从两套账务系统的核算程序上说,会计信息化更有利于数据的准确性。手工账务下采购、生产、销售部门的账本都是分别录入原始数据,并且各个部门自己登记部门内发生的会计业务,分别核算、整理会计数据,各个系统中产生的交叉数据由于是分别核算,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并不多,容易出现相互之间数据的不吻合,数据不够精确。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数据的录入可以进入到所有相关系统,在后续的计量和核算中,每个环节和每个部门产生的数据作为共享数据,这就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

  其次,会计信息化下财务软件的稽核功能使得数据录入时经过了 初始严格的校验,这项检验要比手工会计下要更全面、细致。手工会计下初始检验靠账务人员自身的经验,通过全面考虑记账时数据的经济意义和数据之间的相应关系,来判断录入数据的准确性。由于是人工录入,自然避免不了主观判断下产生的片面性。

  再次,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财务软件自身附带的稽核功能和人员进入限制功能,保障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财务软件随时保证会计账目借贷双方的余额相等,并且根据期末数据进行自动结账,避免了人工抄录下的差错。人员进入限制功能贯彻了会计上不相容职务的原则。

  在实践中,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的分工并不明确,现金账户记账人员跟现金出纳属一个人管理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会计信息化则明确了这种职务划分。

  会计数据的准确性保证了财务分析以此为基础计算出的财务指标的准确性。财务指标的计算基础有些是直接采用生成的报表数据,有些要取年初年末平均数,有些要对某些项目加以调整,所以会计数据的差错可能会让财务指标的计算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由于每一项财务指标都被赋予了一定的经济意义,许多指标都有一定的比较标准,这些标准包括历史标准、行业标准、预算标准,拿本已出错的财务指标数据跟这些标准进行比较,无疑得出的结果会与实际情况不符。

  提高了分析的及时性和灵活性

  会计信息化下财务软件具有很多辅助功能,包括供应商、职 工、客户、项目、部门辅助功能,非常方便进行资料查询。由于财务软件采用数据库技术,将大量信息分类计入数据库,在进行查询时根据信息某一属性轻而易举就可找到许多信息。财务软件在建账时就将供应商、职工、客户等辅助核算对象的基础数据录进系统,在以后每发生一笔与这些辅助核算对象相关的业务,软件会将其数据计入这些账户。

  比如,供应商辅助功能中,在采购一批原材料时,账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登记入账,财务软件会根据相应的供应商名称计入明细账,包括了采购数量、金额、商业折扣等信息,再加上软件中登记的相关基本信息、经营状况、信用政策等内容,非常方便管理人员进行查询。而手工会计下,这些信息则要分散许多,想获得对某一供应商的全面信息需要查阅很多账簿,比如应收账款预付账款账户等,甚至有些管理信息得去做调查后才能获得。

  辅助功能提供的信息非常有利于财务分析中的资料搜集。财务分析中的资料搜集过程非常庞大,本身财务软件的数据搜集就要比手工会计下更快更及时,再加上有了财务软件自带的辅助核算功能,能提供一些软件开发时就设置好的基础报表,省去手工系统下许多查找、抄录工作,比如往来账款的账龄分析表、个人借款明细表、催款单余额表、项目成本费用明细表、产品成本按部门明细表等等。数据库技术在财务软件中的应用使得财务数据的查找工作非常方便快捷,数据的加工处理依靠软件中的财务分析系统也更加迅速。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