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会计政策选择立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会计政策选择
首先,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存在代理问题(特别是我国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中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代理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有自己的独立利益,会尽可能选择有利于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因此,管理者既不是站在所有者立场、也非国家立场或复合立场,作为拥有这一神圣选择权的管理当局只能选择管理者立场。只是在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一致的情况下,在实现其自身利益的同时无形中也增加了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在对管理者实行红利计划时,管理者有效率的工作在增加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可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福利的增加。只有在管理者做出机会主义的选择时才会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且这一损害行为不一定表现得非常明显。其次,只有在代理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才有可能选择复合立场,尽可能照顾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后,在实现管理者和所有者立场基本一致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在选择会计政策时采取所有者立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立场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会计政策选择主体及利益相关者在法定规范范围内选择会计政策的行为,其本质是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实现自己利益目标的手段。会计政策选择是各利益相关者博弈的一种手段,包括会计准则在内的会计政策选择过程都是一个社会博弈的过程,博弈的结果是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签订契约,以限定企业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现实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管理当局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的真正拥有者,内部人控制现象是研究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时所面临的特殊问题。管理者立场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现实立场,而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会计政策选择的立场应为利益相关者立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会计政策选择对策
(一)协调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会计政策的供给过程,是各利益相关者实现效用目标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协调和利益分配的过程,各种利益关系的相互作用,制约着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迁。可见,相关利益者的效用目标对于会计政策的供给和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提高会计政策供给和需求的有效性,降低由此带来的交易成本,需要从会计政策制定和选择两个方面来协调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在我国,由于会计政策的供给是政府主导型的,相关利益者影响和制约的能力和空间有限,因此,从会计政策需求或者消费的角度来协调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是关键所在。
一是会计政策选择目标应考虑为满足众多利益相关方所组成的利益集团的效用。随着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公司已非简单的实物资产的集合,而是一种多元的契约合作架构,关键在于协调所有在企业财富创造活动中作出特定投资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包括股东、债权人、政府、雇员等。所有在企业从事业务活动中作出投资的相关利益者,为了尽可能维护其自身的利益目标,都需要了解各项会计政策对其利益的影响程度。企业管理当局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得不综合权衡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并从中获敢自己的那部分利益。因此,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基于这些考虑,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有必要满足所有相关利益者的效用。
二是会计政策选择的效用要注重整体达到帕累托最优。会计政策是一个系统框架,各项看似独立的会计政策却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实现会计活动中相关利益各方的效用均衡,共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在实践活动中,各项会计政策发挥的各自效用却未必一致,由于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所处环境不同,从单一动机出发进行的政策选择所产生的效用往往十分有限,甚至适得其反。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全面分析自身所处环境、发展阶段、本行业发展前景与在同业竞争中的地位以及所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明确本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并在这一目标指引下,综合协调众多相关利益者的效用目标,根据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务的基本原理,寻找或创立合理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并对可供选择的政策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形成最优化会计政策组合。
三是立足于相关利益者的立场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股东、管理当局、债权人、国家及公众利益,在权衡诸多相关利益者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参与主体,不是孤立地进行或者实施经济活动,而是同外部各方之间存在诸多的经济联系和经济契约。在开展经济活动、对外部各方提出利益要求的同时,也受到外部相关利益者利益需求的制约。如果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企业只注重自身的效用、股东的效用或者国家的效用,往往会损害其他各方的既定利益,这也必将对企业的经济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同外部各方开展正常有效的经济交往。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只有兼顾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充分考虑到外部各方的效用,所作出的选择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会计目标,达到促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