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5日~16日,由上海财经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四校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会计博士生论坛在广州中山大学成功举办。来自清华大学的陈晓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的朱红军教授、南京大学的陈冬华教授、中山大学的刘峰教授、林斌教授以及上述学校的一些年轻学者和博士生近40多人参加了这次博士生论坛。经过筛选,共有12位博士生的论文入选,参加本次论坛的交流。按照惯例,本次论坛采用博士生报告和交叉点评论文为主,专家、学者和同学们提出相关质疑和建议为辅的交流形式举行。
一、主题报告
本次论坛在中山大学魏明海教授的关心下,有幸邀请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博士生导师张应强教授以自己在贵州清水江地区做田野工作的亲身经历,作了题为《人类学的田野工作》的主题报告。在座的专家、学者和同学们对张教授的演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与张教授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二、报告论文
本次论坛共有12位作者向论坛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按照论文报告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税收、非机构投资者情绪、会计准则、研发(R&D)支出、业绩预告、审计、关联交易、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对价支付等八个方面。
(一)税收
上海财经大学的唐松以我国2001~2004年间的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政府干预和所有权性质对企业实际所得税负的影响。来自中山大学的点评人解维敏认为: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企业实际所得税率影响因素的认识,而且也从企业所得税这一特定的角度,为公司治理研究中制度环境、产权性质影响企业价值的具体机制提供了证据。
(二)非机构投资者情绪
清华大学的余佩琨首次研究了中国非机构投资者情绪(包括散户和大户)、市场回报以及股票流动性之间的关系。来自南京大学的点评人姚瑶认为:本文的选题具有现实意义;研究技术严谨,细致,多样化;填补了非机构投资者研究的空白,为投资者情绪方面的相关文献做出了贡献。
(三)会计准则
南京大学的李享以新准则禁止转回的四项长期资产减值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发现,过渡期内四项减值净计提较往年无显著变化,没有出现“突击转回”现象。本项研究得出的启示是,在会计改革的过渡期内,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充分地发挥会计支撑环境对“赶集”会计操纵行为的制约作用,以保证改革的平稳过渡。
来自清华大学的点评人王玉涛认为:禁止转回规定对多减行为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会计监管政策在遏制减值转回操纵方面发挥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他认为在多减动机和多转动机两种不同的动机下,薪酬激励、债务契约、政治成本、保牌、配股等不同代理变量的预期符号可能存在差异。
清华大学的王玉涛以“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相对于旧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对股东权益的影响是否为投资者提供了额外的信息含量。
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评论人于旭辉认为:该论文属于决策有用性的研究,即财务报告的信息观的研究范畴。他认为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一个有趣的“事件”(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带来了一个研究的契机:研究我国新会计准则制订与执行的效果;有利于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会计人员、经理与股东了解市场中投资者的反应;有利于学术研究者把握后续的研究契机。
(四)R&D支出
中山大学的夏芸以2005~2006年披露的R&D支出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上市公司的高管股权激励与R&D支出的关系。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点评人李晶认为:本文的研究填补了国内关于股权激励与R&D关系问题研究的空白,同时她认为本文的研究背景比较独特,研究的行业比较有特色,从公司治理来进行研究的角度比较新颖。
来自南京大学的点评人倪慧萍建议,在检验刺激效应和挤出效应假设的研究设计上,不要将专项应付款和补贴收入分开作为两个自变量,而应该将这两个自变量进行加总,作为一个自变量进行回归;其次,在检验直接补贴和间接资助的激励效果差异上,采用交互项的方式来进行检验,将补贴收入单独出来,并与专项应付款和补贴收入总和变量做一个交互项,从而检验相应的效果差异。
(五)业绩预告
清华大学的黄丽萍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自推行业绩预告制度以来到2007年年度业绩预告为止的所有“变脸”业绩预告的研究,检验中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变脸”行为。来自中山大学的点评人夏芸认为:本文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制度推行以来到2007年年度业绩预告止的所有“变量”业绩预告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文章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果,这些研究提供了中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变脸”行为和市场反应的证据。
上海财经大学的李晶以2002~2005年度公布管理层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证券市场中不同地区市场化程度和不同所有权性质对企业管理层业绩预告精确度的影响。来自南京大学的点评人李享认为:本文跳出研究预告动机及经济后果的框架,研究预告精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视角比较独特;其次本文关注到了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即地区差异及政府干预。
(六)审计
上海财经大学的于旭辉受我国人与人之间交往模式———“关系”基础的启发,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了我国企业与企业间交易模式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审计行为的影响。来自清华大学的点评人余佩琨认为:本文选题新颖,将制度环境、关系型投资和审计行为巧妙结合;模型准确,回归结果强烈支持假说;结论简单明了,有助于理解审计实证研究的一些争议问题。
南京大学的倪慧萍对客户重要性、审计师独立性与审计质量三者关系重新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客户重要性不仅能反映过度经济依赖所产生的对独立性的自我利益威胁,还能反映因不恰当地接受了受限制的审计范围(迫于外界降低审计费用压力)所产生的对独立性的恫吓威胁。来自中山大学的点评人季华认为:本文发现客户重要性与审计质量间可能存在着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这个结论非常特别。
(七)关联交易
中山大学的季华以2002~2005年的大股东和相应的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对目前学术界关于大股东控制下的关联交易现象提出的“业绩促进”,“掏空”以及“相机支持”等三种不同的观点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大股东控制下的关联交易确实能够达到降低部分交易成本,从而起到“业绩促进”作用的效果。同时还发现,是否拥有绝对的控股权、终级控制人性质的不同以及地区环境的差异都可能对“相机支持”的程度以及“业绩促进”的效果产生相应的影响。来自清华大学的点评人徐永新认为:本文的研究视角独特,有完整的研究框架,同时最后的研究结论比较有趣。
(八)对价支付
随着家族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多,对家族企业的研究也越发显得迫切和重要,然而目前,对于家族控制是否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发展,理论界众说纷纭,始终没有形成统一、全面的评价。南京大学的姚瑶借助股权分置改革的契机,以“对价”这个囊括公司表现、市场评价、投资者预期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指标为切入点,利用该指标的综合性与预期性优势,重新审视家族控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影响。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点评人唐松认为:本文的贡献在于运用股改对价这一“市场对企业综合评价”的指标,检验了家族企业以及不同特征家族企业的效率差异,提供了影响股改对价水平的其他因素。但是他也认为,本文在“效率”如何界定、股改对价是否是衡量上述“效率”的良好指标等方面可能还值得商榷。
三、结束语
3月16日中午,第六届会计博士生论坛圆满落幕,在这次为期一天半的论坛上,在教授和学者们的质疑、启发和引导中,博士生们唇枪舌剑,在激烈而有序的思想火花碰撞中,各位博士生表示会计博士生论坛这个交流平台使他们受益匪浅。正如在会议开幕式上中山大学刘峰教授所说,论文的写作有如习武,只有与高手不断地切磋、对打,自己的武功才能有质的飞跃,因此,博士生作为目前思维最为活跃的研究者,更应该不断地通过各种擂台去与其它的高水平研究者交流,这样才能使研究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