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际会
韩力坦言在新的岗位上工作强度比在制造业大很多,几乎每天都得加班。“在制造业,最多只需要管几家工厂,而做投资业,需要管理由多个项目组成的投资组合;制造业的财务管理有标准的流程,有实实在在的产品,所以便于控制,而服务业的产品往往很虚,控制的难度也就高。”他称。
但是,到底是什么吸引或者促使一些制造业的财务总监选择进入服务业呢?
更高的职位以及随之而来的更高的薪资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薪酬当然不一样,在投资业,薪酬完全是业绩导向。制造业的薪酬主要由基本工资决定,但在金融服务业,业绩好的时候,奖金会达到基本工资的许多倍。”韩力说。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服务业经历了高速发展。2005年,我国进行了首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发现2004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竟由24.2%增加到40%,比原来统计的高8.8个百分点;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已经达到31.4%。
那么,随着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崛起,高级财务管理人士从制 造业转向服务业是否会形成一种趋势呢?
陈亮是上海瀚仕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主管合伙人,他的公司专业从事为客户寻觅高级财务和人事管理人才的业务。在他看来,财务专才由制造业转投服务业只是目前中国人才市场上发生的一种阶段性现象,从长远看不致发展成为一种趋势。
“在英美等成熟市场,人才跨行业跳槽的不多;但是在中国,每个行业的人才储备都比较少,所以当某一个行业发展特别快的时候,它就不得不去别的行业找人才,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必有的一个现象。”他称。
他认为,并不是每个制造业的财务管理人士都会选择进入服务业。“在大的制造企业,财务总监下面有二、三十号人很正常;但即使是大银行,中国区的财务部也就只有这么多人。银行的基本工资并不比制造业高,但奖金比较丰厚。因此,一般情况下三年左右工作经验的财务管理人才跨行业跳槽的很多,但年收入在50万以上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从制造业转到银行业就很少。”
不仅如此,据陈亮观察,服务业中,银行和保险业的财务管理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侧重于风险管理和满足各种合规要求,所以招聘时一般会在本行业内寻找;而银行和保险业之外,其他服务业的财务都相对比较简单,所以有些人就会有顾虑,担心进入服务业若干年后,原有的技能可能会荒废,从而再也回不了制造业。
“之所以说它不是一个趋势,是因为制造业的人不会主动地去想往服务业转,有的是机缘巧合,有的是因为存在一些推动因素(push factor),比如原来的工作出差太多,或者不喜欢原来的老板等。”陈亮补充道。
韩力也持相同观点。“我也不认为会形成一种趋势,不会有很多人都从制造业转到服务业,其实在制造业做久了也很不错。我进入地产投资业也是机缘巧合,是因为我原来在上海商城做过财务总监。”他表示。
上海商城是美国国际集团(AIG)与其他一些外资机构在上海的物业,尽管韩力表示并不特别喜欢在上海商城的工作(见本刊2007年3月刊),但这段经历在他应聘摩根士丹利的职位时确是派上了用场。
美丽新世界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除了个别行业以外,大多数服务行业吸收的固定资产投资都呈两位数的增长,最高的超过了50%(见图表:后劲十足的服务业)。继制造业之后,服务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后
起之秀。
言谈之中,郑敏杰一再表露出对于新工作的喜爱:“在以前的公司基本没有机会与公司总部联系,在Adecco可以去欧洲与公司总部的CEO和CFO见面沟通,这对于我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我会和高层谈中国的文化和法规,他们很重视中国市场,所以会认真地坐下来听。”
段建则十分看好CDP从事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前景。“许多人认为中国会成为世界外包服务中心,各级政府现在也很重视,国内有好几个省计划把外包服务变成支柱产业。”段建说。
尽管将于2008年1月1日生效的《劳动合同法》让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头疼不已,但段建认为这对CDP来说是个历史机遇。“新法实施后,国内许多企业会感到迫切需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它们可能会考虑将人事管理外包,以便自己能够集中精力做好主业。”他称。
至于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是否有什么不适应,段建这样表示:“会有一点。在跨国公司时间长了,那里一切都很标准化;而我们是新创立的企业,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框架,执行的过程中随意性还较大,但这同时意味着有很大的空间让你发挥,所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