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回溯
法国兴业银行(以下简称“法兴银行”)创建于1864年5月,现有来自77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万名员工和2 200万客户。以丑闻披露前的股价计算,其市值约合369亿欧元,为法国第二大银行、欧元区第七大银行。该行在复杂的股票衍生金融产品投资领域享有盛名,长期占据业界头把交椅的位置,并被誉为“监控专家”。2008年1月24日,法兴银行曝出世界金融史上最大的违规操作丑闻。现年31岁的交易员杰洛米.科维尔(Jerome Kerviel)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大量购买欧洲股指期货,其违规交易头寸高达500亿欧元(约合735亿美元),造成法兴银行的直接损失近49亿欧元(约合71亿美元)。
目前,巴黎法院接受了检察机构对科维尔“滥用信用”、“伪造及使用虚假文书”以及“侵入数据信息系统”的三项指控。而法兴银行方面,不仅因斩仓损失近49亿欧元,还因美国次贷危机而不得不减记29.9亿美元资产,瑞士银行转天就将法兴银行的投资评级从“买入”下调至“中性”,德意志银行则将评级从“买入”下调至“持有”,两家全球最大的债信评级机构穆迪(Moody’s)和惠誉(Fitch)随即都降低了法兴银行的长期债务评级,标准普尔(Standard Poor)也调低了法兴银行的长期和短期债务评级。2月11日,法兴银行正式宣布,将通过融资扩股计划,以发行新股、股东优先认购的方式筹资55亿欧元以渡过危机,预计该方案可提升集团资本充足率至8.0%。同时,针对法兴银行的收购行动也暗波汹涌……
二、法兴事件成因剖析
法兴银行的巨亏让人猝不及防。然而,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是一起典型的银行业操作风险失控事件,其漏洞与成因包括:
(一)风险控制不力
国内外众多银行巨额亏损事件表明操作风险仍是导致衍生工具损失的重要原因。法兴事件中,法兴银行在限额控制、职责分离等方面的漏洞,无疑成为违规行为滋生的“温床”。
首先,限额控制上的缺陷。法兴银行将风险监控重点置于交易员的净额头寸上,忽视全部交易的规模与单边交易数额。为此科维尔利用虚构的卖出交易数据,造成净头寸得以对冲的假象,逃过了这一监控措施。此外,欧洲交易所向法兴银行提供的是汇总后的数据,并未具体细分至每位交易员。由于法兴银行在衍生商品交易上素来额度巨大,所以科维尔的巨额交易数量并未引起过多怀疑。
其次,职责分离上的失策。科维尔在进入法兴银行工作后,曾供职于中后台监控部门,对于法兴银行的监控流程了如指掌。这为其日后作为交易员的违规行为提供了职责上的便利。因此,企业在面临内部职位调动时,应妥善考虑职责兼容问题。
再次,对内外部警示信息的忽视。调查资料表明,法兴银行对于来自内外部的警示信息并未仔细核查,如2007年11月欧洲期货交易所曾质疑科维尔交易仓位,以及2006年6月到2008年1月间风险控制系统发出了74次警报,直到第75次警报的拉响,才使科维尔的违规行为得以曝光。
第四,银行监控部门的失职。法兴银行的内部报告坦陈“交易部门职员没有系统地执行更为详尽的稽核”,另外该部门也缺乏“确定不良交易存在的手段以及能迅速予以控制的机制。” 银行发言人也在事后承认,银行早已发现科维尔在交易中存在的问题,但并未做深入调查。此外,法兴银行因没有投入足够资源防范交易丑闻已经受到法国央行的警告。
就此看来,法兴银行备受赞誉的风控系统也仅是徒有盛名。而对风险的控制不力,究竟是缘于巨大金融利益带来的疏于监管还是控制系统本身的错漏,则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