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会计准则差异分析郭永清、高伟在分析2002年度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间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类,并对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间存在的每一个差异进行详细分析,考察其产生的深层次背景,思考其是实质性的差异还是技术性的差异,然后把存在的差异归入到不同的差异类别中并采用不同的国际趋同策略,毫无疑问是非常积极和有意义的做法。这将有助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了解我国会计改革所面临的特殊会计问题,进一步促使其在概念框架下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考虑到我国的特殊会计问题并作出一些特别的规定,从而在降低我国会计制度的转换成本的情况下实现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的趋同。同时,两位学者以111家B股公司和7家金融类公司2003年度报告中的国内、国际两份财务报告为基础分析非货币性交易收益。研究表明:国内外会计标准对于非货币性交易(包括重大资产置换)差别很大,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相当显著。该影响是长期的,在换入资产的使用年限内,由于初始计量依据不同,折旧、摊销费用和营业成本的差别也很大。
四、结论
从上述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成果的回顾可以看出,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为“三多”和“三少”,即:规范研究成果多,实证研究成果少;新旧准则比较研究多,准则变迁及其对比研究少;对准则内容缺陷或不足研究多,对准则实施及其质量评价研究少。究其原因,可能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具体实施较短,缺乏来自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大量和可靠的数据资料,不可避免地将时间和精力用于新旧准则差异及其会计处理等规范研究方面。总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制定及其效果能否达到准则制定者的最终目的,能否显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否合理有效,起到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既能满足宏观调控需要,又能兼顾企业和广大投资者等其他市场主体的既得利益和长远利益,需要用数据来回应,用市场来回答,毕竟“事实胜于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