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会计政策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经验和启示[2]
作者: 李洁慧 编辑:admin 财会通讯 发布时间:2008-02-22 点击数:2865 正文:【
放大 】【
缩小 】
简介: 会计国际协调化是国内外会计界近年来讨论较多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会计研究的一项专题。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成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国际会计准则的权威性日益提高,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与支 ...
(二)把握实质协调和形式协调的关系 在过去的十多年内,我国会计管理部门无论在国际协调还是在国内协调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形式上的协调工作,会计准则协调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会计学术界,对形式上协调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实质性协调的关注。会计协调的理解存在片面的认识,只要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助于会计协调,会计实务必然也会遵循会计准则而朝着更协调的方向发展。事实上,实质性会计协调才是最关键的环节,仅有形式上协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企业在准则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扭曲和违规的行为。企业可以借助盈余管理以及其他的机会主义行为,甚至是虚假陈述或报告行为粉饰、扭曲财务报告。我国当前应对准则的执行情况给予更多的关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与强化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应同时并举,在实质协调方面开展有益的探索,如引进国际上的独立审计师、实行稽派员制度、试点会计委派制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强化会计标准的执行机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应当加快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加强会计监管之外,还应当加快步伐,完善市场环境,规范企业行为,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转换。趋同是第一步,等效才是目标。
(三)加强会计准则的国家利益研究 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会引起经济利益在投资者、债权人之间的重新分配,而这种分配又会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如引发资金进入或退出某些行业,从而影响这些行业的发展。会计准则会影响有关宏观政策的效果。我国在会计的国际协调研究中,应充分关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教育等因素对会计的影响,加紧制定我国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以确保我国的会计准则不会偏离我国的国家利益。对于会计需要一个概念框架,就如同一个国家需要一部宪法来指导其法律的制定,在国际会计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在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我国应及早出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使我国会计准则能在前后一贯、内在一致的基础上加以制定,积极开展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经济后果研究,准确把握我国会计准则国家利益所在,明确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应持有的立场和观点,从而为准则制定提供有力的证据和决策支持。
(四)关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趋势 我国应密切关注国际会计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形势以及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动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与国际准则趋同的计划。首要步骤是仔细分析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之间的差异和原因,开展课题研究,提出减少差异的措施和落实计划。如在公允价值的使用方面,FASB已于2006年9月颁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已将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列入其工作计划,成为其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一个趋同项目。由于我国现阶段运用公允价值的市场条件并不完全具备,人为调整利润的行为屡屡出现,对公允价值采用限制使用的态度,符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管现状。然而,会计准则最基本的职能是真实反映企业活动,不应该将某些特定的外生性内容(如遏制某些会计舞弊行为)强加于会计系统。实质重于形式始终是会计的核心观念,是高于一般会计原则的指导原则,公允价值被限制使用并不是会计不能反映真实信息,而是市场的不健全导致操纵市场行为的大量存在。因此,关键在于如何保证公允价值的公允,而不是否认市场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常勋:《解读国际会计协调化》,《会计研究》2003年第12期。
[2]周红:《欧美会计从国际协调向国际趋同过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年第10期。
[3]王军:《认真学习贯彻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切实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持续发展》,《会计研究》2007年第1期。
[4]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趋同与等效》,《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5]王松年等:《国际会计前沿》,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期。
[6]费雷德里克.D.S.乔伊等著:《国际会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Christopher Nobes、Robert Parker:《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Six Edition),Prentice Hall,2000.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