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审计论文
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的控制
作者: 林清林 赖 黎 编辑:admin 财会通讯 发布时间:2008-01-23 点击数:2703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 一、政策制定阶段:政策预期风险导向审计   在国企改革中,国家审计通过实行政策预期风险导向审计,对国企改革政策的制定、执行、结果的可能存在的不同风险进行评估,从而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的传统方式, ...

一、政策制定阶段:政策预期风险导向审计
  在国企改革中,国家审计通过实行政策预期风险导向审计,对国企改革政策的制定、执行、结果的可能存在的不同风险进行评估,从而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的传统方式,转移到事前、事中审计上来,尤其对政府的重大国企改革政策、重点国有投资项目等实行事前审计监督。
  政策预期风险导向审计是由于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公司造假、管理舞弊等行为盛行,为了提高审计质量而产生的以评估审计风险为主的新的审计模式。政策预期风险导向审计不仅研究企业的会计控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其他控制也加以研究,也就是说风险导向审计更重视固有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风险控制过程。政策预期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企业制定的改制政策预期达到的效果与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结果与预期不同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将其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在国企改革中,实行政策预期风险导向审计,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合理选择国有企业改革固有风险因素,确定固有风险    对固有风险因素的确定,要关注控制环境。国有企业固有风险因素主要有:政治、经济、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国有企业的文化特征、以前国有企业改革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同级改革政策监督部门的独立性以及发现问题的难易程度等。
  (二)对国有企业内控情况进行评价,确定控制风险  一是分析决策内部控制设计的风险,初步评估控制风险水平。评估的主要因素有;组织结构设置的合理性、合规性,各类制度修订和实施的及时性,岗位分工及职责明确程度等。如果制定改革政策的决策机制存在向题,那么可能将导致严重的政策失误以及管理风险。二是确定改革政策执行的控制风险水平。影响政策执行的控制风险因素主要有:被审计国企业务的主要类别、各类主要业务的操作流程、重要的会计凭证、账薄记录以及会计报表项目、重大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过程以及交易授权情况等。通过进行控制测试,来确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执行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政策顺利运转的基础,执行机制评价主要侧重于机制设置的科学性、机制运行的有效性。三是确定改革政策的监督反馈机制的风险水平。监督反馈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政策贯彻的内部保证,其完善与否、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对改革政策的控制风险水平。监督反馈机制越完善越有效,则风险的水平越低。监督机制评价主要在于机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最后,对国企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测试。主要包括步骤:(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如阅读以前的资料(如以前进行过改制、重组、合并等相关资料)、发放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绘制内控流程图等。(2)进行符合性测试,在符合性测试时选择若干控制点,常采取“穿行测试”,在改革政策某一方面选择一个或几个部门进行政策贯彻测试,以验证国企的内控是否与已制定的改革政策相匹配,能够在内控上有效支持国企改革政策的执行。(3)执行控制测试后,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确定对其内部控制的信赖程度,从而确定控制风险水平,以进一步确定实施审计要重点关注的范围、重点关注的内容、改革推行的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漏洞和舞弊行为等。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要注意制度的完整性,有效性,这是符合性测试的要求。由于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对制度评价同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应该考虑制度执行者的相应具备的素质及其风险意识等因素。如果执行者自身素质不高,那么对业务风险往往缺乏完整、清晰的把握,风险累积数量和爆发频率就比较大。
Total:212

责任编辑:admin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