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手段落后。一是管理技术落后。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使用计算机进行固定资产管理,但使用的软件主要以统计功能为主,侧重于数据库管理而不是业务流程管理。同时使用的软件自成体系,只能独立运行和操作,无法与财务部门和使用部门连接实现数据共享,使资产管理、价值管理和资产使用各自为政,互不知情。在当前校园网已普及的情况下,这种封闭式的管理软件显然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对资产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二是管理方法落后。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资产管理的对象不加区分,不论类别、不分重要性都采取统一的管理方法,对价值几十万元的教学设备和价值几百元的办公用品采用同样的管理方法,从而造成管理人员精力分散,不能有重点地关注重要资产的使用情况和动态变化,严重影响了资产的管理效果。
(二)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利用率低。大多数高校对固定资产实行部门管理,无偿使用的管理模式,缺乏统一的调剂。同时由于高校大多实行二级财务核算体制,各院系都是单独的利益单位,使得各部门各院系片面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盲目攀比而不考虑自身的实际需要,其他学校或部门有什么仪器设备,也攀比购买什么仪器设备,而设备购进了却闲置不用或使用率较低,导致资产重复购置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浪费。另外,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由于受管理水平的制约,不能充分掌握全校的固定资产分布状况和使用动态,对长期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设备心中无数,因此对各部门资产进行合理调剂实现资源共享也就无从谈起。同时在固定资产购置前缺乏可行性论证,对请购计划审批不严也是造成高校资产重复购置、利用率低的原因。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制度不严格。其一,一些新购置的资产、接受捐赠的资产以及已竣工的基建工程不及时入账,特别是房屋和建筑物,由于基建会计实行单独核算,工程竣工结算和审计的滞后性,使许多已交付使用的基建工程长期不能在固定资产中得到反映。 其二,有些使用部门对已报废的资产不及时办理财务核销手续。其三,资产清查工作不到位,由于高校资产数量较大,资产管理部门人员和技术力量有限,往往不能彻底清查地固定资产,使账实不符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即使发现了问题又不能及时处理,使问题越积越多。其四,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缺乏沟通,没有定期核对账务,导致账账不符的情况出现。同时许多高校对资产缺乏动态管理,不能掌握资产的变动情况和现时状况,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一些高校的教职工由于教学或科研的需要,长期占用学校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在工作调动时物随人走,也造成资产的流失;一些高校教师错误地认为自己申请的科研经费是个人财产,从而将用科研经费所购仪器设备和资料等据为私有;还有一些部门或个人则将国有资产私下用于对外教学、科研或租赁以获取部门或个人利益。
(四)忽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和利用。高校作为知识型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是学校的重要资源。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的“重有形,轻无形”观念,使许多高校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认识,没有制定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忽视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和浪费。一些高校在教学科研活动形成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权技术和著作权等科研成果,学校负担了设备的损耗、人员的工资等诸多费用,应属于职务发明,理应纳入学校无形资产管理,但由于缺乏无形资产保护意识,往往为课题负责人个人占有,这些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自然也就成为个人私有财产。即使这些职务发明形成的无形资产为学校所有,也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由于这些无形资产的高技术性和保密性,除了课题负责人外其他人不能完全掌握,一旦课题负责人离开学校,由于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制约措施,导致长期研究和积累的无形资产被无偿带走。无形资产的取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之服务于社会。一些高校管理者缺乏市场观念和价值观念,对科研成果的时效性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的急迫性认识不够,不重视无形资产的及时利用,随着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出现,高校拥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随之下降直至被淘汰,造成了无形资产的白白浪费。
(五)对外投资随意,干预过多却缺乏有效监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高校对外投资也日趋增多,但除了个别高校投资企业形成了规模外,大多数高校投资企业缺乏后劲。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了市场竞争激烈外,高校对投资的随意性,对投资企业干预过多、对投资缺乏监督也是重要原因。高校缺乏市场竞争的经验,在对外投资的决策中,往往对于被投资单位了解不全面,对投资项目考察不充分,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风险预测就轻易地决定投资项目。在投资决策过程中,高校的内部监督机构缺乏投资的知识和经验,对投资决策过程的监督流于形式,无法发挥监督作用。对外投资后,高校大多在企业中指派关键岗位管理人员,但由于这些人员有校企双重身份,使学校不光履行出资人的权力,还以行政主管的身份干预了投资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使得投资企业难以建立完全的现代企业制度,造成经营决策的低效,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高校对投资企业的监督大多依靠内部审计部门,由于高校审计人员不熟悉企业经营和财务制度,对投资企业的监督主要停留在执行财经纪律和费用开支等基本层面上,对投资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资金结构的合理性和财务风险的程度等深层次问题无法进行有效监督。而且即使是这种监督也是事后的,导致在投资企业运行过程中难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六)资产的账面价值偏离实际价值。高校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采用历史成本法计价。由于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也不计提减值准备,无法反映各项资产的实际价值,使得高校资产账面价值严重偏离现值,无论财务部门还是资产管理部门都无法确切掌握学校资产的实际价值情况。
二、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第一,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的动态管理。(1)加大对现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信息化开发的经费投入,在现有的基础上开发更完善的管理软件。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从购置到报废整个周期的全程动态管理,实时记录固定资产增减、调配等变化情况,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置以及结存等具体情况。(2)利用校园网实现网络化管理,通过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平台,实现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和各使用部门的对接。使各级管理部门可以随时了解每个部门固定资产资产使用、变动情况,以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避免资产重复购置,实现资产的合理流动、资源共享。另外,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保持充分的协调与沟通,保证固定资产账账相符。(3)对固定资产按重要性加以分类,实施差别管理策略,提高管理效率。对价值较高、教学科研非常重要的资产,应由资产管理部门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并随时关注其使用情况和维护状况;对于价值较高、对教学科研有重要影响的资产,资产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其使用情况和维护状况,这两类资产应列入年末资产清查的必查项目。其他价值较低、重要性一般的资产可委托使用部门进行管理,年末清查时由使用部门自查,资产管理部门随机抽查。
第二,加强预算管理,实现资产的优化购置。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互为前提和基础。预算资金是资产形成的主要渠道,高校资产的购置、日常运转和价值补偿主要依靠预算安排来实现。预算安排不合理,将导致资产配置的不公平,导致资产的闲置浪费,降低资产使用效率。因此,应在建立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各部门资产存量情况,结合各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核定部门资产购置、使用、处置预算。并通过严格执行预算、及时分析预算差异和进行预算执行考核等手段,加强资产的预算管理,确保预算编制、执行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控制资产重复购置的目的,从而实现优化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目标。
第三,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力度。一则明确财务部门管理流动资产的责任。财务部门要完善货币资金的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资金安全,要督促对外发生经济业务的经办人员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建立定期核对往来的账务制度,保证往来账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防止发生坏账损失。二则建立高效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梯级管理模式。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全校的资产管理工作,各部门各院系应配备熟悉资产管理的人员负责本部门的资产管理工作。三则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制,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四则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坚决执行。
Total:212
责任编辑:admin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