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负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2]
作者: 袁凤林 编辑:admin 财会通讯 发布时间:2008-01-13 点击数:2775 正文:【
放大 】【
缩小 】
简介: 多方举债负债经营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城市负债经营引致了许多城市过度举债、无力还债,甚至拖欠建设工人工资,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本文拟从财务学视角分析城市负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就 ...
(二)创新金融工具,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这就要求大量的资金作后盾,而我国是一个缺乏资金的发展中国家,财政资金难以满足城市建设资金的需求,同时城市公共设施特殊的经济属性(公共品属性和自然垄断属性)导致融资活动和能力明显低于企业的融资活动,这样造成城市建设资金需求与供给的较大缺口,两者的矛盾迫切要求不断拓宽城市建设资金的融资渠道和创新多样的融资方式,传统的单纯依靠财政资金或负债以银行贷款为单一资金来源很难解决好这种矛盾,必须实施多元化的债务结构和合理的资金结构。一方面要合理安排政府资本、私人资本及社会资本的结构比例关系,另一方面要优化债务结构,创新金融工具,合理安排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比例、国内债务与国际债务的比例、银行贷款和国债的比例,充分并广泛地采取银行贷款、建设债券、项目融资(BOT、ABS、TOT等)、可转换债券、融资租赁、股票、国际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而且可分散“破产”风险、金融风险、违约风险等债务风险,从而实现各方共赢。
(三)建立健全城市负债偿还保障机制。目前,不少城市债务规模庞大,而且结构分散,一些城市财政已经超负荷运转,城市债务风险正在日积月累,不断增加。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城市负债偿还保障机制:
1、加强城市负债的统一管理。其一,各级城市政府要设立专门的部门管理负债,做到心中有数;要按照分级审批和受益偿还原则进行债务运作,总量动态控制举债规模。其二,行政干预与财务比率管理相结合,各市县要以负债率(负债余额与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债务率(债务余额与当年可支配财力的比例)、偿债率(还本付息额与当年可支配财力的比例)为重点,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结构和安全性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三项指标的上限分别为10%、100%、15%。
2、强化诚信建设,以便可持续举债。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城建举债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一些城市的举债规模已严重超过政府的举债能力,出现了拖欠工程建设款等有损政府信誉和形象的不良现象,影响了举债的可持续性,也影响了社会稳定。可见,城市政府要不断强化诚信意识,积极落实还贷措施,增强城市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有利于持续举债。
3、积极开辟偿债渠道,优化债务结构,避免偿债风险。一般情况下,城市负债可一部分纳入财政预算,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偿债的需求,必须积极开辟偿债渠道:一是以地补路;二是成立城投公司并归集优质资产进行有效运营,增强偿债能力;三是建立债务清偿风险基金,强化风险意识,按照债务余额的一定比例建立地方政府债务清偿准备金,以防范财政风险;四是一部分准公共产品的运营收入。
4、降低城市负债资金融资成本,减轻还款压力。城市债务资金来源有银行贷款、建设债券、项目融资(BOT、ABS、TOT等)、可转换债券、融资租赁、国际债券等,不同的来源方式,偿还条件、期限、风险、利息支付方式等不同,如果加以科学组合和搭配,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举债成本,从而减轻还款压力。
(四)改革政府财务会计制度,编制政府债务预算。现行政府会计核算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不利于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一个财政年度内发生的全部收支活动,尤其是政府资产负债的变动情况。因此,政府会计应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在编制年度财政预算时还编制政府债务预算,记录并反映政府债务的规模及数量,以适应政府举债规模不断扩大和债务来源日益多样化的要求。
(五)建立健全城市负债的风险预警机制和信息披露制度。按照“谁借谁还谁受益”原则,建立借用还相统一、责权利相结合的负债管理机制,严格举债程序,明确偿债责任;进一步完善政府担保法规和整顿政府担保行为,强化风险意识,建立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财政风险预警和评估体系,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和债务信息披露制度。这样一方面将城市负债进行量化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各界进行监督,提高负债资金的运用效果。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负债将成为城市经营过程中重要的财务活动,加强城市负债的管理和构建科学有效的负债偿还保障机制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有利于提高城市举债经营的效果,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罗秀琴:《浅谈负债经营与偿债保障机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
[2]孔永红:《企业负债经营及偿还能力探讨》,《会计之友》2004年第5期。
[3]靳晓黎等:《论地方政府举债——由财政政策两难困境引发的思考》,《财经研究》2003年第1期。
[4]中国社科院财贸所《中国地方债券市场发展研究》课题组:《我国已经具备开放地方债券市场的条件》,《中国经贸导刊》2001年第12期。
[5]张文魁:《企业负债的作用和偿债保障机制研究》,《经济研究》2002年第7期。
[6]秦虹:《中国市政公用设施投融资现状与改革方向》,《城乡建设》200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