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税务筹划若干误区
发布时间:2007-06-20 点击数:1850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  近年来,一些中介机构逐步开展了税务代理和避税咨询业务,一些专业杂志社和出版商也陆续发表、发行了有关避税技巧的文章和书籍,合理避税行为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合理避税作为一种很重要的税务筹划手段已正式走上经济前台,服务于广大纳税企业。   成功的税务筹划 ...
  近年来,一些中介机构逐步开展了税务代理和避税咨询业务,一些专业杂志社和出版商也陆续发表、发行了有关避税技巧的文章和书籍,合理避税行为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合理避税作为一种很重要的税务筹划手段已正式走上经济前台,服务于广大纳税企业。   成功的税务筹划需要管理者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熟知税法及相关法律,并具有较高的财务、会计水平。而当前的很多中小型企业因急于降低成本进行的所谓“合理避税”实则成了种种偷逃税行为,一旦被查出,反而要支付更高的纳税成本,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以下笔者略举几个典型的避税例证,再引用现行税法给予否定。      一、利用兼营销售和平销返利销售      由于当前企业经营的多样性,常常会涉及兼营销售和平销返利销售。   兼营销售主要有两种:(1)税种相同,税率不同;(2)不同税种,不同税率,通常是指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既涉及增值税项目又涉及营业税项目。例如增值税纳税人在其从事应税货物或应税劳务的同时,还从事属于征收营业税的各项劳务。因此,当前有的企业故意把正常的应税货物或应税劳务收入转化为供应商交纳的各种名目的费用,采取代购、代销货物方式,或者在价外以代垫、代收费用而变相压低货物销售价格,少计消费税、增值税等避税手段以及各种形式的平销返利行为,从而实现把该按增值税税率纳税的收入按营业税税率计缴。   其实上述这些行为都是税法明令禁止的。税法规定,从事两种以上兼营行为的纳税人,应当分别核算,即区分不同税种不同税率纳税,否则一律从高征税。而国税发[2004]136号文件更是强调了对有关平销返利行为的处理:对于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挂钩(如以一定比例、金额、数量计算)的各种返还收入,均应按照平销返利行为的有关规定冲减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金,不征收营业税。而只有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无必然联系,且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提供一定劳务的收入,例如进场费、广告促销费、上架费、展示费、管理费等,不属于平销返利,不冲减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金,才应按营业税的适用税目税率征收营业税。      二、利用资产评估增值进行税务筹划      有些企业认为我国目前对内资企业的资产评估增值既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也允许对这部分资产增值计提折旧和税前扣除,于是便利用资产评估增值进行税务筹划,即相应增加税前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额,从而减少企业当期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然而,税法允许的这种处理办法只适用于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而对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并不适用。企业所得税法规明确规定:“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应相应调整账户,所发生的固定资产评估增值可以计提折旧,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如果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对固定资产的评估增值部分计提了折旧并税前列支,则这种行为就违反了税法,属于偷税。      三、挂靠享受税收优惠企业      有些企业认为挂靠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如校办企业,民政福利企业,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乡镇企业,新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和饲料企业,以及利用“三废”为原料生产的产品所得,便可以免税、减税或低税率征税。   对于上述这类企业,国家税法也有严格的界定标准,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开办条件才能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字[1994]001号)享受其税收优惠照顾。否则,并不能享受其税收优惠政策。      四、把资金投向低税率区域,或者同低税率区域企业联营,减轻企业所得税负      然而,实际上,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4]009号文件规定内容,凡联营企业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一律先就地征收企业所得税,然后再进行分配;投资方从这类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如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低于联营企业,不退所得税;如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于联营企业的,投资方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应按本企业所得税税率补交所得税。      五、利用分支机构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      有些企业认为税法规定分支机构如果不独立核算则不必在所在地缴纳所得税,其利润可以汇总到总公司按总公司所在地的税率纳税,便出于避税方面的考虑在高税区设立非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然而,为了反避税,税法规定,对于总公司在高税区设立的非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当地税务部门如果认定该分支机构实际上是独立核算的企业,则有权对该分支机构课征企业所得税。   略举以上数例,旨在提醒当前部分企业,在进行合理避税的同时,要仔细熟悉企业自身情况,谨记国家相关法律条文,切忌滥用避税方法。一旦踏入避税误区,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