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探讨
发布时间:2007-04-24 点击数:2147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摘要】对一个企业业绩的评价,不仅应评价其经营业绩,更应评价其社会责任。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价,可以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企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出发,分析了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企业的环境业绩进行评价的思路。 【关键词】企业业 ...
【摘要】对一个企业业绩的评价,不仅应评价其经营业绩,更应评价其社会责任。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价,可以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企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出发,分析了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企业的环境业绩进行评价的思路。 【关键词】企业业绩评价 可持续发展 环境业绩 企业业绩评价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门问题。如何评价一个企业,不仅关系到现在,更关系到企业和社会的未来,它对企业乃至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企业业绩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及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存在问题的分析,对如何完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 一、企业业绩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业绩评价,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做出的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企业业绩评价是经济体系中的核心问题,因为它具有导向作用,完善的业绩评价指标不仅可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而且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1987年4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如果企业的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那么它的经营业绩越辉煌,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因此对企业业绩的评价,不仅要注重财务指标,更要注重环境、社会责任等非财务指标。只有将环境、资源等问题引入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中,才能引导企业向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迈进。 二、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主要依据的是由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国家计委于1999联合颁布,并于2002年进行修订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这一指标体系由绩效评价制度、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标准、绩效评价组织四个子系统构成。其中,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企业财务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四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由若干个指标构成。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具体包括8项基本指标、12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8项基本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积累率;12项修正指标包括:资本保值增值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速动比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8项评议指标是:经营者基本素质 、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 、基础管理水平、在岗员工素质状况 、技术装备更新水平(服务硬环境)、 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发展创新能力、综合社会贡献。绩效评价标准是在全国范围内测算的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企业各个指标的标准值,每个企业以自己的实际指标值与对应的标准值对比,便可对自己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 虽然这套体系引进了非财务指标(项评议指标),并且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过分关注财务指标,尤其是利润指标。如果我们将企业的经营业绩评价主要构建在财务指标之上,就会诱导和驱使企业管理层去人为操纵财务指标,以获得良好的业绩评价。同时,为了增加利润,许多企业不惜以牺牲企业、国家的未来利益为代价来换取企业的短期业绩,如大幅度削减研究与开发费用、减少人力资源投资、减少技术改造的投入、降低甚至取消对环境保护的支出等等。企业的这些短期行为,不仅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损害更是致命的。请看下面的事实: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005年比2000年增加了27%,化学需氧量2005年比2000年仅减少了2%,均未完成消减10%的控制目标;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2006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公报》显示,2006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不降反升。“有水皆污”、“逢雨必酸”的说法并非夸张,我国的环境状况令人堪忧。出现此种情况,与我国对企业的业绩评价主要注重财务指标不能不说没有某种直接的关系。几年来,我国的GDP每年都是以两位数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清楚这样的增长还有何意义。业绩评价指标对企业具有导向的作用,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必须完善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 三、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完善 (一)环境业绩指标的内容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企业有害物质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耗情况,即环境业绩进行考核评价。环境业绩指标的内容包括: 1.造成潜在环境影响的风险指标:高危度化学物质的使用情况;受影响人群的致死率;破坏生态的风险。 2.排放物和废弃物的指标: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碳;废水排放物等。 3.投入指标:所动用的人力、设备、原材料等。 4.资源耗费指标:对能源、原材料、水、自然资源的耗费。 5.效率指标:能源使用与浪费比率;实际上与理论上的能源使用比率;原材料利用率;设备利用率等。 6.顾客指标:顾客的满意程度;投诉次数;对与产品相关的环境问题的认识。 7.财务指标:与环境相关的资本性支出;为达到环保法规要求而发生的支出、与罚款;能源成本;节约的成本与可计量的收益。 以上这些环境业绩指标内容,综合体现在企业周围生物多样性、某一地区的噪音水平、无害排放的实现率等方面。 (二)环境业绩指标的考核 对企业环境业绩的考核,就是将环境业绩指标与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比较。这些成果可以是企业的销售收入、营业利润、净利润、增加值。在此我们选择增加值。增加值,是指销售收入与购入商品和劳务成本的差额。使用增加值指标,是因为它比销售收入和营业利润在资源使用、环境影响与经济产出之间建立更为精确的相关关系。对企业环境业绩考核的指标主要包括: 1.不可再生能源的耗竭,是指初级能源消耗量与增加值的比。 不可再生能源的耗竭=指初级能源消耗量÷增加值 2.淡水资源的耗竭,是指用水量与增加值的比。 淡水资源的耗竭=是指用水量÷增加值 3.全球变暖,是指导致全球变暖气体排放量与增加值的比。 全球变暖=导致全球变暖气体排放量÷增加值 4.臭氧层损耗,是指破坏臭氧层气体排放量与增加值的比。 臭氧层损耗=破坏臭氧层气体排放量÷增加值 5.固体和液体废物的弃置,是指固体或液体废物量与增加值的比 固体和液体废物的弃置=固体或液体废物量÷增加值 6.排放达标率=废弃物排放达标量÷废弃物排放量 7.废弃物去除率=废弃物中有害物质去除量÷废弃物排放量 8.废弃物处理率=废弃物处理量÷废弃物产生量 9.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废弃物综合利用量÷ 废弃物产生量 10.污染治理投资比率=污染治理投资总额/ 增加值 以上的1-5项指标,反映了企业资源耗费和有害物质的排放情况。这些指标越低,说明企业的环境业绩越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6-10项指标反映了企业有害物质排放的治理情况。这些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治理效果越好,对环境的贡献越大。另外,还可以将环境业绩指标从财务角度进行评估,即将能源成本、水成本、固体或液体废物弃置成本与增加值进行对比。通过环境业绩指标与财务指标的结合,可以预测环境问题对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一般说来,如果某个企业的环境业绩高于平均水平,则表明企业的经营利润可能更高,因为所有的环境业绩指标都与某个会产生生产成本(如能源成本、水成本)的环境问题相关,因而也就与经营利润相关。 (三)企业环境业绩评价的保证 长期以来,我们走的是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老路,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已经意识到了。温家宝总理在去年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中国决心在从今年开始的“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他说,这些目标是针对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现实和长远利益的需要,具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全国“十一五”规划纲要,经2006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成为国家的意志和全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纲要规定,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环境、能源问题的关注程度。为保证对企业环境业绩评价的实行,必须将企业的环境业绩与企业管理者的业绩结合起来,将环保指标指标层层落实,按时检查,年终考核,完不成指标的不能加薪、升职,甚至还要降薪、降职,问题严重的,还要给以行政处分甚至要追究刑事信任。另外,还要将环保指标列入官员政绩考核。环保政绩一定要与政府官员任免密切挂钩,尤其是各地各部门的主要管理者要成为环保考核的对象和环保责任的承担人。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保证“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实现,对企业环境业绩的评价才能落到实处。 总之,环境问题是关乎企业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国家强调的“经济发展环境优先”的原则,“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原则,是对企业环境业绩进行评价的依据,只有注重对企业环境业绩的评价,才能在经济获得经济增长的同时扭转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将环保指标纳入政府官员考核体系 《中国环境报》 2004-4-26 [2]环保指标落空凸现问责缺失    《甘肃法制报》 2006-8-30 [3]中国首次将能源消耗指标纳入宏观调控目标体系 新华网 2006-3-16 [4]能源消耗指标体现政策导向 建设节约型社会可期 中华工商时报 2006-3-13 [5]谁将成为能源消耗指标最大受益者? 华鑫证券 2006-3-6 [6]能源消耗指标掀节能环保浪潮 新浪财经 2006-3-29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