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为何偏好股权融资
发布时间:2007-03-26 点击数:1847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 我国上市公司迸人资本市场普遍带有一种盲从心理,在没有好的投资项目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圈钱筹资,结果股本高速扩张,公司业绩难以跟上,导致每股收益不断下降。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1)我国上市公司相当一部分都是由经营绩效较好的国有企业通过改组、包装上市的。就原 ...
我国上市公司迸人资本市场普遍带有一种盲从心理,在没有好的投资项目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圈钱筹资,结果股本高速扩张,公司业绩难以跟上,导致每股收益不断下降。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1)我国上市公司相当一部分都是由经营绩效较好的国有企业通过改组、包装上市的。就原国有企业来讲,自有资本不足,资金摄乏,企业不得不依赖大量举债来维持生产经营,导致企业债务负担沉重,负债比例奇高,尤其是近几年来,这种情况更为突出。一旦企业被改组成股份制,筹措资金时当然首推发行股票,而不愿意或很少通过举债方式筹集资金我国资本市场存在跋足现象,即股票市场相对发达,而债券市场相对萎缩,国家政策对债券的发行管理较为严格,限制条款较多,阻碍了上市公司利用债券筹资(3)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运作还不规范,上市公司在股利分配形式上广泛采用除现金股利以外的送股、配股、暂不分配等形式,使股权融资成本息得较低。(4)与债权融资相比,股票融资不存在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尤其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兼并破产机制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一般不用过分考虑被摘牌和被兼并的风险。由此,股权资金的长期无偿占用几乎被认定是无风险的。   传统财务理论认为,当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较低时,股权融资的成本也较低,这时,应选择股权融资。但从上市公司的配股说明书中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宣传说拟投资项目有相当高的内部收益率,假如该事实成立,公司经营者为什么不选择债务融资,避免同新的投资者分享收益呢?从现代财务理论来看,过多发放股票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坏信号,它表明公司经营者对公司业绩缺乏信心,所以才选择 风险共担、只需付息、不必还本的融资方式。目前我国市场投资者对股票投资热度不减,投资、投机气氛浓厚。由此可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融资行为与理论认识是大相径庭的。而发达国家的融资行为却有力地印证了西方财务理论的发展。以美国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来,股票的注销和回购超过了发行股票的总数,股票发行净增加额出现了负数,发行股票已成为美国上市公司进行融资的一大忌讳。   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差异必然会给我国经济微观面和宏观面带来负面影响:(1)负债比例偏低,就不能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不能便公司价值达到最大。(2)新股的发行会稀释原有股权结构,从而削弱原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并且,新股发行会降低每股净收益,引起股价下跌。(3)以股权融资为主的企业,股东对企业经理的制约相对来说要比债权融资中债权人对经理的制约弱得多。因为没有债务或债务比例过低,企业就不存在破产风险,经营者就丧失了追求最大利润的积极性。(4)股票市场在中国基本上立足于满足企业的筹资需要,而没有真正发挥出监控和资源配置两大主要功能。(5)政府行为在中国股票市场上扮演了过重的角色。一方面使得上市公司的审批存在着许多寻租行为,导致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普遍不高,另一方面使得股票价格不能正确反映企业内在价值。   笔者认为,上市公司进行筹资或再筹资时,应注重扩大债务融资比例,避免股权资本比重过大而产生的负效应及调整行为,而且还向投资者传递了积极的信号。因此,应鼓励上市公司利用债券进行融资。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