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会计信息质量演进
发布时间:2007-03-25 点击数:2109 正文:【
放大 】【
缩小 】
简介: 会计信息(Accounting Information)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是价值运动及其属性的一种客观表达,包含相互关联、互为制约的“数据输入、系统转换、信息输出”三个有机过程。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使 ...
会计信息(Accounting Information)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是价值运动及其属性的一种客观表达,包含相互关联、互为制约的“数据输入、系统转换、信息输出”三个有机过程。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使得市场经济导向支配下的信息流量及信息传播开始跨越空间、地域和边界的限制。全球经济贸易、资本流动、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以及会计服务国际化的背景,促进了高质量会计信息需求的上升,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媒介作用愈加突出,各国会计信息交换与全球化进程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发全球会计信息生成体系和传播过程的趋同与重构。在全球化与经济转轨同步进行的时空条件下,法律环境、市场体系、信息传播机制的变革,带来中国会计信息新的生成条件和演进轨迹。
一、在会计法规制度设计与运作机制方面
全球化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国际市场经济准则及其公通性价值指向。WTO规则要求成员国必须提高其贸易政策与法规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对包括会计信息在内的各类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以及披露的充分程度都有着全球范围的质量要求。与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规范相比,根源于自身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中国会计信息生成与传播体系,其独特的价值准则、固有逻辑、历史个性与表现形式所固有或演变而来的种种缺陷、矛盾和冲突,使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制度设计与运作机制,都与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存在不小的差异或差距。譬如,会计准则数量不足,国际会计具体准则已达40来项,中国只有其三分之一左右,且内容主要集中于工商企业,金融业等,其他企业和非企业单位会计标准相对不足;信息披露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诸如通货膨胀、物价变动、预测性等信息;信息缺乏可比性,准则和制度并存,部分内容交叉重复,且不同行业的企业执行各自行业的会计制度;透明度不高,2001年普华永道以全球35个国家为对象进行会计信息不透明程度的调查,中国以不透明指数87位居首位。在全球性会计融合与重构过程中,中国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从绝对保密转为逐步公开,政府和投资者信息共享程度增加;信息标准从强调合法性转为兼顾合法性、有用性及可靠性,逐步接近国际会计准则概念框架所提出的质量指标。其多重性演进脉络日趋清晰:加快准则法规的制定速度,规范会计信息制度安排,保证会计信息所应具备的质量特征;扩展会计信息主要相关者参与准则制定的范围,争取会计信息供求的一般均衡;清晰会计核算规范层次,减少会计标准中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及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压缩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弹性空间;加大会计政策和会计计量的国际接轨力度,提高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和有用性。原则明确、可执行并能迅速应对我国及全球复杂经济环境的会计法规制度框架的完善,构成规范会计信息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强制性制度安排和治理空间。
二、在经济体制与社会环境方面
作为社会经济的信息反映,会计信息质量与经济环境和市场运行体制密切相关。市场运行有效必然是各经济主体的决策有效,而决策有效是以各经济主体所获得的信息是否充分有效为前提的。现代市场经济应当是信息有效流动、高度透明的体制,市场效率越高,市场越公平,则信息需求者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越多且理解越充分。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领域的开放,制度基础来源于原有的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及筹资体制等体制结构尚未完全步入市场化运作的轨道,各种交易活动融入了过多的行政化特性,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对接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形,市场的功能与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另外,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普遍素质不高,理解或分析信息的能力不足,从而使经济调控功能和市场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功能在市场的反射作用下发生阻滞与扭曲,导致一定程度的市场运行秩序紊乱失调。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各种要素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企业仍承担着许多社会性负担,履行着政府和社会的部分职能,各种潜在的体制矛盾制造出的问题和麻烦,使企业的政策成本和广义上的制度成本居高不下,会计信息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造就了会计信息虚假的空间。全球化进程意味着对世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体制环境的确证,给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全球性、开放式的制度转型注入新的外生变量,推动生产要素市场、社会保障体制、财税体制、投资体制、金融体制等社会经济运行体制的转换,市场经济的运行向一个公平而透明的竞争环境逐步演进。经济体制等社会运行机制的改革,可以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和市场公平,强化市场对会计信息的自我约束机制,增强包括投资者大众在内的信息使用者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理性化需求和决策能力,营造一个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良好的体制和社会环境。
三、在政府行为和企业机制方面
会计信息实质包含了生产消费形式的创造、象征需求的认同、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反映以及信息的扩散。由于政府、投资人、经营者等市场主体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不同的利益驱动导致他们对会计信息生成的指导思想、操作行为及界定态度也不同。在我国,政府经济职能与行政权利兼容的交叉重叠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在对市场行使经济调控职能的同时,往往会融入行政干预的色彩,以审批、指标、评比及社会性任务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产生政府经济行为的非市场依托性。而很多企业还非真正的市场主体,内部治理结构薄弱,信息不对称严重,监督与激励缺少信息制度基础和途径,领导者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考核常常侧重于其任期内的损益报表利润指标上,导致各种数据生成和会计处理原则的走样,有些甚至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如利用债权、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或关联交易来不恰当核算特殊交易,滥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错误确认费用及负债,资产转移或造假等,以此改变利益格局、分配关系以及衡量政绩的各项经济指标。对违背市场经济信息质量原则的市场主体(包括企业、政府、投资大众等)而言,全球化将使其在成熟的国际市场经济环境中失去合法性和竞争力。制定实施《行政许可法》等法规,改进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以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种种建立“透明政府”、“法制政府”的举措,反映出中国规范政府行政权力配置及动作方式、推进政府行为和经济管理职能法制化与市场化的趋向。同时,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及企业经营的国际化竞争,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也日益加强。全球化开放和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培育出企业与市场对行政命令的制衡机制,这种结构的经济性、契约性和权利制衡,可以推动现代企业机制的建立和政府行为的理性化,缓解经营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失衡,抑制会计信息的严重虚假行为,实现会计信息价值的有效提升。
四、在会计信息系统和传播机制方面
信息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信息流通交换成本和时间成本的空前降低,为信息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和心理条件,信息的穿透力、扩散力、影响范围和力度不断加大,传播空间和传播网络不断拓展。处于全球经济链中的企业只有强调会计信息与信息化社会其它功能信息的相互融通,才能以充分、可靠、透明的信息采集传播系统来回避风险、降低成本和实现利益最大化。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会计系统只是企业内部信息的孤岛,会计电算化主要是模仿手工会计核算方式进行核算处理,未能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不能与企业外部其它系统充分分享和交换信息。国资委有关调查表明,2003年国内只有3.7%的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成熟阶段,信息化建设投入占总资产的比例约为0.46%,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5%以上的比例水平。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引导下,利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企业和政府的组织与管理,提供公开、透明、高效的信息服务和监督已成为必然趋势。通过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变电算化会计为会计信息系统,使会计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和应用与企业资源规划、数据仓库和控制决策系统协同运行,由传统的核算性、及时性提升为主动性和实时性。这种能够与社会及企业信息系统随时交换或共享数据的开放的、适时的、具有智能决策能力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处理的智能化、透明化、制度化具有不可低估的拉动作用,也是规范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实现独立、客观、公正审计和监管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管理机构监管手段的改变和监管力度的强化,避免某些人为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状况,更好地服务于信息供求各方。
五、在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服务市场方面
会计信息生产者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执业风险意识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环节,而会计服务市场是使会计信息充分发挥应有价值、沟通会计信息供需双方的枢纽。在依照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原则逐步开放会计市场以来,我国会计行业特别是注册会计师业务市场竞争激烈。2003年底中国证监会首席会计师办公室发布的报告显示,2002年上市公司年审人均收入、客户总资产、客户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排名,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均名列前茅,第一名的毕马威华振客户总资产金额达8274亿元,约占披露当年上市公司总资产额的五分之一。国际会计公司雄厚的资金、优势的技术和高效的服务,已对我国尚属幼稚期的会计服务行业带来巨大冲击,暴露出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和机构在质量控制、敬业精神、审计方法、规模与资金等方面缺乏竞争力,外部制约力和监管手段不够,信息披露标准不规范。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行业组织形式、准入门槛、促退机制的变革,五批独立审计准则等46个规范陆续发布,强制上市公司轮换主审会计师、设立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并披露季报、明确公司负责人及会计负责人对信息披露的责任等制度相继推出。与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 取代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建立的公共监督委员会(POB)类似,我国将注会行业管理职能由中注协收归财政部门行使,从民间团体疲软的自律到政府部门强有力的他律,监管力度大大增强。虽然还存在一些沿袭久远的结构性矛盾和冲突,但全球化下会计服务市场的开放,有利于中国会计从业人员从国外同行那里学到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会计知识、管理技能和全球经济业务处理经验,在竞争中不断提高执业质量和水平,也能够加速推动政府会计信息监管和市场操作规范与国际接轨,净化会计信息市场环境以及从业人员的执业环境。
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以开放促改革”的明晰逻辑催生出新的环境条件和制度安排,由此所形成的进逼机制,从法规制度、经济体制、市场体系、企业机制、市场主体行为等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会计信息的失真根源、治理空间及质量演进。然而,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之重构,蕴涵着价值文明体系创新和市场经济演进,现实中众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决定了其质量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强化会计准则与法规的钢性约束,推进会计信息的规范供给,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和透明度,使会计信息在适应本国环境、满足宏观与微观经济管理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实现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全球共享,将是中国会计不断发展演进的一大趋势。
[主要参考资料]
1.[法]雅克•阿达,何竟等译:《经济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2.冯淑萍: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12
3.邓聿文:会计准则需与国际接轨, 《国际金融报》2003年12月16日
4.中国证监会首席会计师办公室:谁审计中国证券市场——2002年证券期货相关审计市场分析,2003.12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