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能更好地反映现有的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全貌,为了适应财政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财政部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完善会计科目使用及财务报表体系,从而更能全面地反映和记录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又体现了与财政改革相适应的国库集中支付、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等若干重大突破和创新。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创新亮点
一、前言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事业单位的地位也日益凸显。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财政改革的日趋深入,原事业单位会计标准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事业单位的管理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我国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发展不相适应;2. 我国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不相适应;3. 我国原事业单位会计标准滞后于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进程。为了适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全面修订的需要, 财政部对 1997 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进行了修订,于 2012年12月5 日修订通过《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自 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旨在初步建立统驭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的概念基础和框架,增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的内在一致性、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笔者通过对新制度的认真学习,认为新制度在促进国有资产价值管理,推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以及完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新制度的重要变化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
二、原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弊端
政府职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制度层面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目标之一就是要逐步推广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及绩效评价的理念,从而形成责任机制更为健全的政府财政管理模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但是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使其不能适应财政资金管理模式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科目不能满足事业单位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的会计核算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在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中已基本全面推行。公务卡消费已经取代传统的现金公务消费模式,在新的财政管理体制下,用额度代替现金,用指标进行预算管理是新型财政管理最大的特点。由于是在新财政管理体制实施后发生的业务在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都没相应的科目核算规定,财政部门只有不断的发布一些规范性文件来规范相关会计核算。从而造成各地核算方法及指标的不统一,这也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比性”原则。
(二)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未能反映资产实际价值
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非经营性事业单位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也不摊销,在资产负债表中一律以账面原值列报反映,但在实务工作中,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造成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账面原值严重背离。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大都属于国有资产的管理范畴,在对固定资产的处理方面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必须先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前不得自行处置,这就造成很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物已经完全报废,但在账面上还是按原值列示。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也不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对财产物资的实物管理。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核算也是按原值来反映,不计提无形资产的摊销,更不计提减值准备。报告期末在报表上一律按账面原值反映,而无形资产的更新换代和无形贬值是非常快的,会计期末不扣除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这也会造成资产的账实不符,也不利于报表使用者作出分析判断。
(三)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报表体系不完整
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报表只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事业支出明细表。缺乏对会计报表报表附注的相关规定要求,另外资产负债表属于静态报表,按原制度规定,在有专项的情况下,如果当年专项有结余在资产负债表中收入项目会存有余额的现象,这也是明显不合理的。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亮点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维持原准则基本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对大部分条款作了修改完善。通过详细规定会计科目使用及财务报表编制,较为全面地规范了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新制度既继承了原制度的合理内容,又不失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制度规定确定是否计提折旧,并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 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二)全面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和会计科目使用说明
从会计科目的数量方面看,新旧版的事业单位会计科目没有差别,都是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 47 个会计科目。但是,从会计科目的名称的分类变化中可以看出,征求版更注重会计信息质量,注重国有事业单位的资产价值管理,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现时义务,准确反映事业单位收支的来龙去脉和政府投入。体现了政府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三)加强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
新制度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 要求在“事业支出” 科目下单独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明细核算 ,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对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以及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形成过程设计了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对于实施部门预决算管理、加强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将发挥更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四)规范会计报告体系,强调会计报告的审计
从企业会计制度经验看,企业会计报告体系由会计报表和报表附注组成,会计报表又根据反映的经济内容的不同有三大主要报表。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只是在第四部分“报表的编审”中规定了事业单位的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附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编报专项资金收支情况表,没有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体系的组成部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在总则第四条中规定了事业单位应有的会计报告体系及其组成部分,并规定,“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构成财务报表。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以及有关附表……”。由此可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的发生了重要转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是服务于预算管理的,是为政府服务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其资金运营的结果应该以特定报表内容加以反映,以资金为主体,服务于利益相关人者,而不仅仅是政府。为了这种公众性的信息具有可靠性和有价值性,事业单位会计报告质量应该得到鉴证。因此,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明确指出:“事业单位年度财务报告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
四、结语
新制度作了许多重大改革,虽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旧制度中一些共性问题、突出问题已基本解决;新制度协调好了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之关系;可以满足公共财政建设等的需要,相信随着新制度的实施,必将促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得到更为全面、真实、合理的反映,对于“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政对事业单位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乔春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设计的若干问题探析[ J] .会计之友,2011( 11).
[2]李清玲.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城市经济,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