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可以说是我国古人处理事务之重要价值标准。它强调为人处世不要走极端,要适度,要顺其自然。中庸之道并非无原则地折中,而是在千万次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总结,效果往往比较理想。极端做事,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企业财务管理如果能够按照中庸之道精神进行,最终会达到比较完美的境界。
中庸之道应该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贯穿于财务管理全过程。这样企业财务管理才能内外协调、保持平衡、不走极端。保守的财务管理和激进的财务管理都不符合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特别在企业财务关系的处理中有利于矛盾的解决。现实生活中有的企业在处理财务关系时是非常不恰当的,比如高负债经营,与债权人关系搞得很紧张;过分靠物质刺激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高管与普通员工报酬差距过大,这不利于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处理,不利于提高企业凝聚力;在资本市场恶意圈钱,这不利于企业与投资人关系的处理。企业财务管理要以人的合理需求为出发点和价值取舍依据,顺应财务环境的变化,使合理需求在现有的财务环境下得到实现。现在动不动就说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不符合中庸之道思想。追求最大化容易走极端、犯错误。企业财务管理所要坚持的是走合于内在尺度和外在要求的正确道路,即中庸之道。冒风险、走极端有时候对一些企业很有诱惑力,期望短期发大财会让一些人利令智昏,甚至敢违法乱纪。坚持中庸之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企业财务管理要把握好一个合适的“度”,恰到好处,其实很难。企业财务管理能够坚持中庸之道,虽然不会在短期内取得多大成就,但内在的实力会慢慢增强,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会更加和谐。
在我国改革开放短短几十年的历史上许多知名度和美誉度很高的企业,当时他们的财务实力也很强,但是,有的很快烟消云散,有的臭名远扬。回顾一下他们的历史,无一不是和他们没把握好中庸之道有关。有的企业产品刚有点名声,就花巨资去中央电视台争“标王”,虽然轰动一时把“势”造到了极致,短期内也挣得了丰厚的回报,但这些企业又都很快垮台了。中庸之道告诉我们,企业财务管理要顺应事物本身的规律。如果企业还没有管理一定规模资金的能力,就没有必要去筹集更多资金;如果企业对兼并重组并不精通就盲目地开展此项活动,往往给企业带来灾难。
企业财务管理坚持中庸之道还表现在选择什么样的人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更合适。中庸之道在人才选拔上更多地强调“德”,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温、良、恭、俭、让、宽、信、敏、慧”。这样才能处理好财务关系,得到人们的尊重,才能形成强大的财务管理合力。“狂人”不太适合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虽然这种人有志向,有进取心,但往往会走极端、犯大错误;狷者也不太适合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虽然他们比较忠诚,脚踏实地,但过分清高,看不起别人,难以处理复杂的财务关系。选择符合中庸之道的人从事财务管理工作,他们虽然积极性不是很高、果断性不是很强,但做事严谨,符合常理,没有漏洞。如果财务管理人员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种人就达到了中庸之道最高境界。
中庸之道应当成为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的重要指导思想。财务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战略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各种类型,常见的类型可分为发展型财务战略、防御型财务战略、退却型财务战略。企业要根据不同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选择自己的财务战略,该选择发展型财务战略就选择发展型财务战略,该选择退却型财务就选择退却型财务战略。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不偏不倚,它主张进取但不冒进;既反对浅尝辄止,又反对盲目冒失。中庸之道也会尝试新的财务战略,它主张企业财务战略选择应该既反对急功近利,又反对无所作为。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庸之道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