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会计论文
基层央行“大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发布时间:2014-01-13 点击数:1404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  《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以下简称《会计基本制度》)提出“各级会计部门是本行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对全行会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该制度自2006年实施以来,基层央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广泛积极的探索,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问题仍然存在,“大会计”管理的优 ...
   《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以下简称《会计基本制度》)提出“各级会计部门是本行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对全行会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该制度自2006年实施以来,基层央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广泛积极的探索,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问题仍然存在,“大会计”管理的优势未能充分显现。

  一、“大会计”管理的重要性

  一是提高履职效能。金融服务是基层人民银行基本职能之一,在“大会计”管理模式下,全行会计业务是一盘棋,各业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针对各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不同的工作需求,各部门团结一致,相互配合,共同对外提供金融服务。“大会计”管理模式能够全面整合服务资源,有效弥补单个部门提供服务的不足,切实提高履职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强化会计管理。近年来,随着会计业务的不断发展,会计管理职能也逐步从数据的确认和记录延伸到各种业务的研究分析,深入透彻的分析结果为有效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信息。通过对会计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能够全面弥补单个业务信息反映的不足,客观、全面地预测和分析经济金融发展形势,针对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为基层人民银行高效履职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三是规范会计规程。安全、规范、严谨是会计工作的基础。目前基层人民银行的会计业务分散在会计财务、国库、发行、营业室、事后监督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垂直管理,随着业务发展速度的加快,操作系统也日益增多,风险防范主要依靠各部门的内控制度,这就难免会出现习惯性行为,欠规范的会计行为就难以根除。实行“大会计”管理模式,可以统一规范各部门会计行为,会计部门之间相互了解,相互监督,有效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二、目前“大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服务不到位

  《会计基本制度》中指出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提供金融会计服务,协调银行业会计事务”。在基层央行中,会计部门承担着支付结算、会计财务等多项金融服务职能,涉及到为国库、营业室、发行和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由于各部门“大会计”管理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统一管理、相互沟通和信息共享理解不够,各业务部门各自为营,不能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

  (二)金融监管不全面

  《会计基本制度》要求,会计部门应根据相关制度的规定,对全行的会计业务实施监督,并对其他部门的会计监督工作进行指导。内部管理方面,会计业务分散在多个核算部门,内部风险防范主要依靠各业务部门自身的内控制度和事后监督部门来完成,会计部门不参与业务核算。同时对各部门的内审外查结果并不向会计部门反馈,会计监督管理信息得不到共享,导致会计部门不能全面把握各核算部门的风险点及风险防范情况。外部监管方面,会计部门主要依赖每年的金融综合执法检查和上级行的专项检查,日常监管不够。如财政存款交存管理,按照制度规定营业部门负责交存,会计部门核准范围和检查,日常工作中各银行是否漏交财政存款只有营业部门能够及时掌握,而该部门又没有监管职能,导致日常监管缺失。

  (三)会计分析不透彻

  会计分析是为提供决策信息,根据会计核算资料和数据,运用比较、计算、解释等特定分析方法,对资金活动和财务状况进行的反映、评价。涵盖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结构及其变化情况、金融机构准备金头寸情况、现金投放与回笼情况、经理国库资金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等十一个方面,涉报表涵盖营业室、国库和发行等多个业务部门,也就是说会计报表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情况。但受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影响,会计部门工作人员无法全面深入的了解各项业务运行情况,缺乏大量的专业知识支撑,导致会计分析深度不够,不能真实反映地方经济状况,无法为上级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三、完善“大会计”管理的建议

  (一)构建信息沟通平台,实现央行会计“大服务”

  一是建立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制订规章制度,细化会计信息共享范围、共享渠道和信息交流频率,明确各业务部门和商业银行业务联系人。共享机制的建立和落实有利于会计人员及时掌握辖区会计制度的变化和会计工作动态,为“大会计”管理提供保障。

  二是扩大会计联席会范围,延伸联席会形式。一方面,扩大会议范围。将会计联席会范围扩大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联席会为业务部门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各业务部门相互配合协调,共同提供金融服务,达到1+1>2的效果。另一方面,延伸会议形式。定期组织各部门和商业银行业务骨干召开会计论坛,讨论会计工作疑点、热点问题,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二)整合监督检查资源,实现风险防范“大监管”

  一是继续开展联合监督。事后监督部门是全行会计业务的最后把关者,承担着监督管理的重要责任,事后监督部门应定期向会计部门反馈监督情况,并对各部门风险状况进行评估,会计部门按照风险评估结果对风险较高业务部门实行监督检查,由会计、内审、国库、营业室、后督和发行等业务部门组成联合监督检查小组进行现场检查,全面防范业务风险。

  二是完善日常监管。营业部门、国库部门作为日常对商业银行监督管理的最前沿,掌握各商业银行会计业务的第一手资料,能够实时了解商业银行资金头寸情况、财政存款缴存情况以及银行代理中央预算收入情况。日常工作中一旦发现违规业务应及时与会计部门沟通,问题严重的可抽调各业务部门骨干成立专项检查小组,对金融违规行为进行现场检查。

  (三)丰富业务培训形式,实现部门管理“大协作”

  一是将强制休假、岗位轮换与培训相结合,提高业务素质。首先加强业务科室与监督科室交流。业务人员长期从事业务工作,难免有些经验主义、疲劳思想。同时监督科室员工长时间脱离业务,不能抓住业务风险的关键点,无法发挥监督工作的实效。如果对业务科室强制休假的会计人员采取离岗却不休假的方式,与监督科室人员进行暂时的岗位交换,将被监督人员强制休假与监督人员的监督检查有效结合,既可以使会计人员暂时离开重要会计岗位,又创造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条件。一方面使业务人员对监督工作有了新认识,跳出业务的框架,重新审视各项业务工作。另一方面监督人员可以适时地把握最新的业务动态和各岗位风险点的变化,使会计业务逐渐从事后监督向事中监督去扩展。

  二是成立会计调研小组,提高分析能力。由于会计调研分析涉及多项业务,仅凭会计部门人员无法完成高质量的调研分析,由各业务部门和商业银行业务骨干组织会计调研小组,每年年初制订全年重点调研课题,不同的课题由涉及到的业务人员参加,充分调动业务人员工作热情,集中对上报数据和存在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帮助会计人员有目的、有重点的开展调研,使调研文章更科学、更全面,为上级行的决策提供支持。


责任编辑:

  • 标签: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