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相关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据有关部门统计,会计信息占到了整个经济信息总量的70%以上,可见真实的会计信息对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频繁出现,弄虚作假的财务报表日益增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了全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会计信息失真概述
会计造假虽然能给企业带来一时的蝇头小利,却给国家、社会包括企业自身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高昂、企业难以筹集到足够资金,甚至会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进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从而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虚假的情况,给决策者们制定相关的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它可以分为主观会计信息失真和客观会计信息失真。主观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相关人员由于利益的驱使而人为制造的会计信息失真。客观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物价指数变动、币值变动、会计原则之间不协调等因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无意识的失误也被称为客观的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1.会计核算资料失真
主要是作为会计信息资料载体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失真。会计凭证出现在原始凭证上,常见的是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通过以夸大或缩小甚至采取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式来达到隐匿事实真相的目的,或借梁换柱,或用无中生有之术列入合法项目之中。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失真受到会计凭证失真影响之外,还大量存在伪造账簿,虚设会计科目,故意违反制度要求,采取不适当的计量方法及直接捏造,篡改会计报表数据等。
2.会计核算失真
会计核算失真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企业领导为了追求政绩,“以数谋官”,成本、费用该提的不提,该摊的不摊,收入核算“寅吃卯粮”;有的无视国家规定“以数谋私”,从本企业甚至小团体利益出发,任意扩大成本、费用,隐匿收入,偷漏税收;还有的企业利用待处理或待摊销项目,调节盈亏、操纵企业会计利润。二是一些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在举列债务时,不按债权、债务归属操作,造成负债不实,债权、债务不对应,手续不合法、不完备,名存实亡、有名无实、纠纷频繁。三是个别企业为了逃避国家税收,有意或无意少计漏提,侵占国家税款。比较突出的是:在增值税上,多列进项,扩大抵扣项目,通过关联交易任意降低计税价格,隐匿收入,违规冲抵销等手段逃避税收。在企业所得税上,任意挤占、违规摊销成本费用,收入挂账甚至不入账,不按责权发生制原则结转成本、费用和收入。在消费税和营业税上,弄虚作假少计漏报应税收入。
3.会计披露失真
部分企业为达到某种利益,虚列成本,虚计收入,人为调节会计报表及会计处理方法,以计划数、预算数代替实际数,出现多套内容不一的会计报表,造成会计报表失真现象。
二、会计信息失真形成的原因
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的原因,既有法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不完善等客观原因,也有企业管理制度不严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差,专业素质不高以及企业内部为追求自身利益,个别领导不重视会计法等因素。相对客观因素而言,主观因素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更大。因此,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的研究也将重点放在了主观原因的分析上。
(一)客观原因
主要表现在会计制度的缺陷。会计学本身对事物的定性分析上具有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定量分析上的主观判断和估计。具体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种:
1.会计规定的不完善。在会计核算中,由于企业的具体情形各式各样,会计准则、制度、政策的制定不可能很完备,只能提出基本的原则和规范,这样势必会出现同一会计事项有多种备选的处理方法,致使会计事项的处理具有不确定性和可选择性。
2.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的不同步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如物价变化和随机事件的发生等,都会对价值运动的流量、流向发生影响。我国会计核算的规定,原则上又是相对稳定的,会计准则的制定相对于会计时间存在一定时间的滞后问题,而当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领域、新行业等客观环境变化时,在客观上会计实践很难及时地找到可以依据的准则,会计就不能同步跟踪反映,显得“无法可依”。
3.信息不对称。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委托与代理的制度存在效用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的缺陷,给经营者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主客观条件。
(二)主观原因
一般而言,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人为因素
(1)部分会计执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这种“产品”的“生产者”,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的改制工作、会计制度也随着不断的修正、补充和完整,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现有的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有的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对现行经济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理解不透,日常核算工作不符合规范。
(2)企业领导人员授意、指使。现在我国不少企业的领导人往往缺乏法制观念,认为只要是自己想干的事情在自己的权力范围之内均可以达到目的。企业领导人我行我素,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突出,法制观念淡薄,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3)企业主管部门和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干预也是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一些部门为夸大政绩或出于一些特殊目的,不顾企业实际情况以及所面临的市场状况,往往以行政命令方式给企业硬性下达各项经济指标,以便迎合有关部门的需要。而企业领导人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硬指标,从小集体和个人利益出发,授意、指使或强制会计人员调整会计科目,虚列收支和往来款,假账真算或真账假算,借以骗取荣誉,捞取政治资本。
2.会计工作监督力度弱化,缺乏机制制约
(1)监督机构设置不规范。目前我国对企业的审计监督既有代表国家利益的审计、财政、税务等政府监督机关,也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履行社会监督职能的社会中介机构,从各方面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但由于各种原因,对企业的监督仍然是不尽如人意,难以形成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监督的力度。
(2)企业内部监督不力。企业单位的内部监督部门十分重要,因为身在企业单位内部,对单位领导人的言行有一定的了解,如果他们的职业道德较高,业务较强,只要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就能使审计监督工作有明确的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和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然而,部分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内部牵制制度弱化,权责利界线不清,企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部门作用不明显,内部监督不能独立发挥其作用。
(3)监督处罚力度不到位。在检查中执法不严,有的执法部门不能坚持原则和依法办事,甚至攒杂一些部门利益,结果导致了监督的弱化,信息失真也就有了滋生的温床。此外,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使得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违反会计法规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所形成的反差,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
三、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与建议
(一)防范客观上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加快法律体系建设,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已于2000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修订后的《会计法》主要目的是从法律的角度遏制和解决当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问题。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如《经济法》、《证券法》等,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
2.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产权明确、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应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将国有企业逐步改组为以法人持股为主的股份公司,形成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机制,真正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府宏观调控,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会计行为。
(二)防范主观上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提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改善会计执业环境
会计人员是处理加工会计信息的操作员,应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遵守职业道德的优秀人员担任会计工作。一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特别是注重《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新的制度法规准则的学习,确保会计人员熟练掌握会计制度和准确掌握会计准则,把学习贯穿于工作实践中,做到“熟悉法规、依法办事”,按会计法律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二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构建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和处罚机制。除此之外,要加大对《会计法》等相关经济法规的宣传力度,形成一个统一认识,执行《会计法》不只是会计人员的事,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完善监督体系,规范社会审计监督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完善社会审计监督。各级财政、税务、审计部门要依法对企业加强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在监督范围和监管内容上应有合理的分工,各司其责。各监管部门应认真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正确处理好监督检查的交叉、重复和执法疏漏的矛盾。对检查出的各种造假违规行为应严肃处理,维护行政监管部门的执法职能。
同时,行政监督要与社会监督相衔接,构建全方位的会计监督体系。要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队伍,发挥其社会监督职能。
(2)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一是建立内部监督体系。要明确企业负责人、会计主管和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建立内部牵制与稽核制度,建立定期盘点、对账、询证制度,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从而使会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遏制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二是推行委派制。实行委派制,是对会计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尝试。在现代经济社会里“委托一代理”制度行为普遍存在,它的内在缺陷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尽管如此,由于所有者(委托人)对企业内部人员具有聘任权利终极监督权利,所以内部人(代理人)的任何弄虚作假、消极懈怠和无能败绩等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行为都可以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得以治理和矫正。
3.严肃财经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要广泛宣传和严格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会计法》,抓住那些会计信息失真的典型单位、典型责任人,特别是那些指使、甚至强令会计人员做假账、编假报表的单位责任人,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定及时从严处理,并公诸于众,起到震慑作用。同时,各级财政、税务、审计、证券、银行等部门,要依据《会计法》加强会计日常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地位凸显重要。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仅是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的生存之道。只有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才能发挥会计工作为经济管理服务的功能,规范社会经济秩序、消除腐败现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