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3-09-06 点击数:1921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于2000年试点,至今已有12年,笔者所在的单位于2012年7月开始执行。笔者通过操作与实践经验,认识到该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现阶段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本文中提出了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有关建议。  一、改革对事业 ...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于2000年试点,至今已有12年,笔者所在的单位于2012年7月开始执行。笔者通过操作与实践经验,认识到该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现阶段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本文中提出了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有关建议。

  一、改革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有利影响分析

  1.部门预算不断加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所有资金归属国库,单位只有用款指标和计划。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取决于年度预算和用款计划,只有符合年度预算的用款计划,才能办理财政集中支付。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对单位各项经费支出有更清楚的认识,这就要求部门在编制预算时要更加合理、全面,对各项经费实行细化,单位财务管理重心由资金管理转向全面预算管理。

  2.单位收支活动透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以后,所有资金在支付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切实做到了预算与执行的统一。同时,预算单位的用款计划能够直接控制资金拨付,而用款计划则由预算指标予以直接控制。这样一来,预算单位就能更加严格有效地运用预算资金,其单位收支活动也将更加透明,真正做到了预算与执行的统一。

  3.精简财政资金支付环节,提升资金支付效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以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前的支付环节是“财政部门——预算单位——有关收款方”。而在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单位支付给收款方的款项无需再经过单位,而主要是由单位将有关资金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这个平台支付给收款方。可见,支付环节得以精简,而单位已无法通过自身对财政资金予以截留、挪用或挤占,财政资金的支付效率进一步得以提高。

  (二)不利影响分析

  1.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对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财务管理重心应由资金管理转向全面预算管理。而在实际中,单位财务管理还远不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公共财政改革的要求,重收入、轻管理现象仍较普遍。对国库支付制度政策理解不到位,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使制度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2.支付程序比较繁琐。从单位接收预算指标、上报用款计划、到财政部门审核、批复,再到银行将用款额度下达到预算单位,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单位正常用款,尤其是项目资金,工程已开工,资金未到位,但必须先用其它资金垫支,等资金到位时,又要按程序归还垫支的资金手续比较繁琐,于是会埋怨国库管理制度越改越复杂。

  3.支付工作量增加。实行授权支付后,由于需要严格按照类款项进行支付,且每一笔经济业务均按不同的预算科目开具授权支付令,不仅繁琐而且易出错,会出现同一个人开多张支票的现象。有时因系统的原因,单位已发放数据,财政接收不了,造成资金拨付不及时,退票现象也经常发生,给单位的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4.不能反映实际支出。零余额账户只反映资金支付数,当存在预付资金情况时,其支付数不能直接过渡到财政决算数据,不能反映实际支出。且相关业务都是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在会计业务处理上不够及时,缺乏主动与财政、代理银行对账意识,形成一笔业务不知道到底要在哪个科目列支的现象。

  二、适应国库支付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培养财务管理人员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不仅仅需要做好基础的会计工作,还需要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我国事业单位需要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财务管理人员。一方面,事业单位需要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能够顺利推进,加大对现有人才队伍培训和教育的投入力度,让现有人才队伍能够掌握相应的财务管理知识,提高财务管理队伍的素质水平;另一方面,上级主管部门还需要给予事业单位一定的人事权,从单位外部招聘一些具有综合财务管理的人员,利用外部招聘来充实和提高现有财务管理人才队伍,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切实提高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二)强化支付管理,加强支付业务沟通

  国库集中支付将过去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权统一收归国库,这样可以有效地监管财政资金的使用,防止财政资金的流失和浪费。但资金管理权的集中也相应的给事业单位资金支付带来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在建工程的影响最大。因此,我国事业单位一方面需要精确地做好资金需求预算,充分考虑资金申请审批时间以及相关资金支付业务所需时间,保证相关资金在需要使用时能够及时到位。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自身还需要完善相应支付业务的处理流程,规范支付业务会计处理,减少业务差错的出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需要与资金需求部门以及资金审批以及资金拨付单位做好及时沟通,保证相应资金的准时到位。

  (三)做好支付业务记录,完善支付会计业务处理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零余额账户反映了资金支付数,但需要指出的是,一旦存在资金预支的情况,零余额账户与实际资金支付之间就会存在着一个差异。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全程做好支付业务记录,保证每一笔支付业务都能及时计入到单位相应会计账目,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另外,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广,电子转账业务被我国事业单位所广泛采用,传统的货币资金以及支票等票据式的支付方式逐渐减少甚至开始逐步退出事业单位支付方式,这一方面提高了支付的效率和安全性,减少了原始凭证保管的困难,但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会计业务处理的失误,很多支付业务在电脑上操作之后没有及时计入相应的会计科目。因此,我国事业单位在推行支付电子化进程的同时,也要加快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进程,尽早建立起与支付电子化系统所匹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完善支付会计业务的处理。

  (四)强化事业单位费用管理,适当增加事业单位收入来源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广,事业单位失去了资金的支配权,而近几年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推进,事业单位的收入也进一步减少。因此,一方面事业单位需要强化相关费用的管理,提高办事效率,降低相应费用的发生,减少事业单位运行的成本。另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事业单位都拥有一定的资产以及相应行业的业务专长,在运转困难、急需运转资金的时候,事业单位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固定资产优势以及行业经验优势,适当的扩大收入来源,既能够为单位的正常运转筹集急需资金,又有效地利用了事业单位资源,也为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