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审计论文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分析与防范
发布时间:2013-08-21 点击数:2064  正文:【 放大 】【 缩小
简介: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 ...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作出了错误的评估和判断,从而导致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准确或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引起不良后果。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既包括合规性、合法性审查,又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并且这种审计风险和其他审计风险一样,无处不在,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也正是因为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以及其与干部管理、调整、任免和考核的相关性,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的可容忍程度低,并具有政治性强、审计内容广、关注层面多、工作要求高等特点。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

    1.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类型: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式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单位领导干部认真履行了经济职责,成绩突出,而审计人员获取了与责任者的经济责任不相关的审计证据,将不属于经济责任范畴的内容纳入审计范围,如工作方式、方法等内容,并写进审计报告,而对领导人做出不正确的评价。二是单位领导干部任期内在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及本人遵守廉政纪律等方面出现了问题,未完成责任目标、发生了经济损失、而审计人员未能发现或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完备,不能满足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导致审计结果偏离事实,从而作出错误的评价。

    2.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征:一是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风险成因具有一定的特性。首先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层次高,责任人一般为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者,同时审计的内容错综复杂,评价事项多而敏感,审计的评价标准还不很规范,各类因素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二是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其成因和表现形式具有多重性。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不确定性因素多、社会影响因素多、牵涉面广的工作,尤其是对具有一定领导职务的人员进行监督。因此,监督的层次更高,政策性更强,审计内容更复杂,要求更严格。三是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可预防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审计人员具有充分的专业知识,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断总结经验,通过改进审计手段,采取有效措施,准确、客观地判断风险水平,就可以控制审计活动过程中的风险产生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3.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1)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其中职业道德素质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点。审计职业道德是每个审计人员应当恪守的行为规范,如果审计人员接受被审计对象的好处,则会丧失其客观公正的立场,造成审计风险。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审计质量的保证,是控制审计风险的根本所在。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经验和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造成监督失控,制约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容易导致做出错误的评价和结论,从而形成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所采用的审计技术、方法滞后形成的审计风险。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要求审计技术也要不断发展。然而目前一些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工作的要求。传统的审计方法注重于实质性测试,未能采用以内控制度测评为主的现代审计方法,而不能确定审计重点,从而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3)审计评价标准不规范形成的风险。大多数部门、单位内部没有建立规范、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任期内应负的责任、任期目标、考核标准都没有给出科学、明确的界定。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等内容,即使决策失误、管理不当,造成经济损失,但追究何种行政责任也无明确金额标准界定。由于国家的相关审计评价细则和标准的欠缺,使得审计评价丧失了具体的参照而形成一定的风险。

    (4)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不强形成的风险。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不能独立于其他部门之外,与其他部门如财务、纪检监察等合并办公,不处于最高领导人的直接领导之下。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对象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审计公正的关系,都会对审计人员造成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诱惑,进而影响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公正。这无疑会使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原则性、独立性和责任心受到挑战,从而加大审计风险。

    (5)有关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不完善形成审计风险。审计部门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造成审计风险。审计人员由于没有具体的奖惩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的约束,不能严于律己、认真工作。同时,对审计对象的处罚没有建立统一明确的处罚措施制度,处罚尺度比较难以掌握,造成审计风险。另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存在、不健全或没能有效实施,管理行为处于无控制状态。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点之一,若内部控制制度不存在或失控也会造成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由多个环节组成的工作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均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不能仅局限于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评价,也不能将范围扩展到所有领域,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确定要考虑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和审计能力,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时间的紧迫性使审计工作必须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不能面面俱到。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有以下五个措施:

    1.完善机构设置,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要完善健全审计机构设置,对审计的机构设置、职能、权利、责任以及工作范围等予以明确规定,并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经济责任审计的高风险属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经济责任审计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增强其责任心,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度降低。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不断更新知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

    2.根据新情况不断更新审计方式方法,采用多种审计方法降低风险。以保证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各种审计方法相结合来获取审计证据。探索引进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通过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定量分析和风险警示系数的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总风险水平的控制效果将大大加强,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使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揭露和阻止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可以保证提供资讯的真实性,增强工作的透明度,提高管理品质和运作效率。同时要加强复核、征求意见、化解风险。对出具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力求措词适当、评价公正,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化解、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

    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在目前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度。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执法责任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从法律上明确审计人员执法的权限,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减少审计工作和审计判断的随意性,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平衡的经济监督形式。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同时,应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不经审计不得离任、不经审计不得提拔等硬性规定,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力,提高审计部门的权威性。

    4.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到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各项决策的正确性、合法性、个人经济行为的廉洁性等共性方面外,还要考虑他们不同岗位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制定一套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使审计人员的审计评价有据可依,以进一步增强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审计评价应建立在查清审计事实、准确界定经济责任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用量化方法来进行,杜绝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外的多余评价。另外,评价时注意区分是前任责任还是现任的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管理责任、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经济责任、是职责范围内还是范围外的责任等,以有效地防范风险。

    5.建立审计督办制度。对审计查实的问题,进行审计督办,要跟踪检查审计报告中要求被审计单位纠正、整改的问题是否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整改、落实。通过审计督办,达到既监督审计意见的落实情况,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维护审计工作的严肃性,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总之,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强化审计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审计规范,才能真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与权威性。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么?点我刷新认证码 用户名